這波「亞幣齊升」的現象,也讓各方好奇,非美國家的投資人,是不是正重新思考他們對美國資產的看法?
根據巴隆周刊(Barron’s)的報導,在這一波亞幣集體升值的背景下,美元應聲走軟。美元指數今年來累計已經下跌了8%。這與市場上認為「川普的關稅會導致美元走強」的傳統觀點大相逕庭!傳統觀點認為,關稅會讓外國製商品對美元而言更昂貴,理論上可以縮小貿易逆差,並減少美元外流的數量,進而支撐美元強勢。但現在的狀況,似乎完全是反過來。
新台幣寫下史上最大升值紀錄!亞幣集體飆升
這波亞幣的強勁波動尤其令人側目,因為許多亞洲貨幣向來走勢相對溫和。最狂的就是新台幣!新台幣兌美元上週出現了史上最大的單日暴升4.4%的行情,整個上週合計升值幅度高達5.8%!週一(5日)新台幣兌美元更是再度升值4%,驚動台灣央行出面呼籲市場保持冷靜。
其他亞洲貨幣也都不平靜。韓元兌美元上週五勁揚2.5%,週一再升值1.5%。星元、日元也都顯著攀高,展現集體對美元走強的態勢。
專家解讀:政策轉變或長期戰略調整?
對於這波不尋常的亞幣強升,總體經濟研究機構 Gavekal Research 主管 Louis Gave 表示,雖然上週五適逢佛誕日假期,市場交易清淡可能加劇了波動幅度,但週一亞幣兌美元再次走強,這代表著政策的重要轉變!
總經研究機構 Exante Data 創辦人 Jens Nordvig 也同意這個說法。他認為,這個趨勢「並非短期戰術改變,而是長期的策略調整」。他呼籲投資人應據此妥善管理風險,因為這可能預示著全球資金流向和投資格局正在發生結構性變化。
支持 Nordvig 看法的理由之一,是風險逆轉(risk reversal)這個指標的異常表現。風險逆轉衡量的是美元計價買權和賣權的價差,用來反映市場對匯率未來走向的預期和避險成本。這個指標「突然進入全新狀態」,回到了全球金融危機後不曾見過的水準,這可能意味著市場參與者正在為美元未來可能大幅走軟或政策介入的可能性進行避險。
亞幣強升的潛在衝擊:美債市場與美國資產
匯市出現如此劇烈的波動,也引發了市場擔憂:那些擁有大量美元資產的機構,例如台灣的壽險業,是否需要出售美元資產以因應新台幣大幅升值帶來的帳面損失(當台幣升值時,美元資產換回台幣的價值就會下降)?如果這些機構被迫出售美元資產,其中很大一部分可能會是美國公債等美債。這可能對美債市場帶來拋售壓力,進而影響美債價格。
更宏觀一點來看,這種匯率的變化也讓人思考:隨著美國總統川普的關稅政策重塑全球貿易和夥伴關係的秩序,非美國家的投資人是否開始認為,他們配置在美國資產的比重可能過高了,而正在重新思考因應之道,將資金從美國移出或分散到其他市場?
「反向式亞洲金融危機」?升值的痛苦與投資新思維
Gavekal Research 的 Louis Gave 提出了個引人深思的比喻:這波亞幣兌美元的暴力升值,可能是一種「反向式的亞洲金融危機」,與1990年代尾聲由泰銖重貶引發的亞洲金融危機恰好相反。
Gave 認為,像台灣和南韓這樣在國安上依賴美國的國家,可能更願意讓本國貨幣升值(可能是為了配合美國要求貿易平衡或匯率公平的壓力)。雖然台灣央行已經出面澄清,並沒有美國要求新台幣升值這種事。但 Gave 也指出,即使是自願的升值,對於貨幣被嚴重低估的國家來說,理論上可行但付諸實行將是痛苦不堪的。他特別點出台灣,目前旅遊業已經開始疲軟,如果新台幣再大幅升值10%,將嚴重損害到台灣國內製造商的盈利能力。
投資策略上,Gave 指出,短期內,這些匯率波動和政策不確定性可能增添投資人的不安。如果美債再度遭拋售,就可能影響全球股市的漲勢。但從長期來說,亞洲各央行仍然面臨本國貨幣過度低估的壓力,需要重新思考經濟成長模式。而美國市場也不太可能再看到過去那種亞洲儲蓄資金大量流入、支撐市場行情的狀況。
Gave 認為,這種變化,恰恰可能是逢低買進亞洲資產的理由!特別是那些與內需消費、金融、房地產相關的領域,以及可從整個地區實質利率下降中受益的企業,都可能是值得關注的投資標的。
結論:亞幣強升是關鍵訊號 投資布局需重新思考
新台幣的「失速暴衝」和亞幣的集體強升,無疑是當前全球金融市場最重要的發展之一。專家們普遍認為,這可能是長期的政策或策略調整的訊號,而非一時的市場波動。這種變化不僅挑戰了關稅與美元關係的傳統觀點,更可能對美債市場、美國資產的吸引力以及全球資金流向產生深遠影響。對於投資人而言,這波亞幣強升是一個重要的警訊,提醒我們必須重新思考資產配置,妥善管理匯率風險,並關注亞洲市場在資金格局重塑下的投資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