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入門
你是否曾在下單的瞬間心跳加速?按下「送出」後,雙眼緊盯螢幕,心中默念:「拜託,成交在我想要的價格!」 自從 2020 年 3 月 23 日,台股盤中交易從「集合競價」大步邁入「逐筆交易」時代後,我們的下單介面就多了三個神秘的英文代碼:「ROD、IOC、FOK」。這三個選項,就像是交易世界裡的神秘咒語,常常讓新手看得一頭霧水,只好沿用過去的習慣隨便選一個。
你是否曾躺在床上幻想:「我存下的這第一桶金 100 萬,要花多久才能變成 200 萬?」 或是,當你收到信用卡帳單,看到那 15% 的循環利率時,你是否曾感到一陣寒意,卻不清楚它到底有多恐怖?它會用多快的速度,讓你的負債如雪球般越滾越大?
在股票市場中,我們總想知道一個問題:「這支股票現在的價格,到底是貴,還是便宜?」為了解答這個問題,投資人發明了許多估值工具,其中,「股價淨值比 (PBR)」和「本益比 (PE)」是最廣為人知的兩個指標。
每年 6 到 8 月的台股除權息旺季,你是不是常常聽到新聞報導:「台積電今年配息 16 元」、「中華電信殖利率超過 5%」、「某某公司配息率高達 90%」?
波浪理論(Elliott Wave Theory)由拉爾夫·納爾遜·艾略特(Ralph Nelson Elliott)於1938年提出,認為市場價格的波動並非雜亂無章,而是由五波推進波和三波調整波週期性組成的8波結構。這種「波浪」形態在不同時間尺度上不斷重複,宛如大海潮起潮落,有跡可循也能幫助你預判後市動向。
當你申購一檔基金或 ETF 時,你可能曾想過一個問題:「我投進去的錢,真的安全嗎?如果發行這檔基金的投信公司(例如元大、國泰)不幸倒閉了,我的錢會不會血本無歸?」 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問題,也是所有投資人都應該關心的核心議題。而答案,就藏在一個我們經常在基金月報上看到、卻很少深入了解的角色背後——那就是「保管銀行」。
在股市的戰場上,每個投資人都想找到那個「神奇的買賣點」。看到股票一直漲,不敢追,怕自己是最後一隻老鼠?股票跌跌不休,想抄底,又怕接到下墜的刀子?這個困擾無數股民的難題,或許可以透過一個經典的技術指標找到一些線索,它就是「KD 指標」。
在踏入股市的戰場時,我們總是專注於如何挑選會上漲的股票、如何判斷進出場時機。但許多投資人,尤其是新手,往往忽略了一個會默默侵蝕你獲利的隱形殺手——交易成本。在台灣,這個成本主要由兩大部分組成:「股票手續費」與「證券交易稅」。
在台灣,買賣房子是許多人一生中最大的一筆交易。但你是否知道,辛苦買賣房地產,賺到的錢若沒有搞懂稅務規劃,可能差點一半都要上繳給國庫?這個讓人聞之色變的「大魔王」,就是「房地合一稅」。
打開你的薪資單,除了薪水、伙食津貼、全勤獎金,你是否曾留意過公司福利清單上,那個看似不起眼,卻可能在關鍵時刻成為及時雨的項目——「團體保險」(簡稱團保)? 很多人對團保一知半解,可能認為它和勞保差不多,或者覺得公司給的保障一定不怎麼樣,因而從未深入了解。然而,這項由公司提供的「隱藏版福利」,其實是建構個人與家庭防護網時,一個極具價值、高CP值的拼圖。它不僅保費低廉、投保門檻低,甚至能將保障延伸至你的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