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普 500 指數 (S&P 500) 上週上漲了 4.60%!
- 以科技股為主的 那斯達克指數 (Nasdaq) 更猛,飆升了 6.41%!
這兩個數字,跟 4 月初那個「關稅公告」出來後市場急殺的慘況相比,簡直是天壤之別!代表市場確實在一陣驚嚇之後,展現了非常顯著的「股市復甦」力道。
市場的「強心針」?罕見的「茲威格廣量衝力」技術指標觸發了!
在這個反彈的過程中,有一個讓技術分析派的投資人非常興奮的訊號出現了!那就是所謂的「茲威格廣量衝力 (Zweig Breadth Thrust)」指標觸發了!
這個指標是什麼意思呢?簡單來說,它是一種衡量「市場廣度 (Market Breadth)」的指標。市場廣度講的是,不只是少數幾支大型權值股在漲(像大家常說的 科技巨頭 那樣),而是大部分的股票都在參與上漲!想像一下,如果只有籃球隊的明星球員得分,那不算全面進攻;但如果隊上大部分的球員都在得分,那才叫「廣度」好。
「茲威格廣量衝力」的觸發,代表市場上漲的「廣度」從原本很弱、很負面的狀態,在短時間內非常「急遽地」轉向正面而且變得很強!這就像市場這支大軍,原本可能只有少數尖兵在衝,突然之間,整個大部隊都開始向前衝刺了!
為什麼這個訊號這麼受關注?根據歷史回測,這個指標自從二戰以來,總共只被觸發過 19 次!是非常罕見的現象!而且,歷史上這個訊號觸發後,在接下來的 6 到 12 個月內,市場往往都伴隨著正面的報酬!
當然啦,歷史不代表未來!過去的經驗不能保證將來一定會複製。但對於很多技術分析的信仰者來說,這個訊號提供了一個「潛在的建設性框架」,讓他們對市場接下來的方向抱持著比較正面的看法。這可以說是上週市場反彈中的一個重要的「技術指標」亮點!
讓人「霧煞煞」的川普關稅政策:市場的「不定時炸彈」還在!
正當市場因為反彈和技術指標而感到振奮時,天空中又飄來一片烏雲——川普前總統 那個讓人摸不著頭緒的「貿易政策聲明」,持續製造著大量的「不確定性」!
還記得嗎?上週二晚間,川普的一些評論,原本讓市場稍微鬆了一口氣。他明確表示他不會解僱美國聯準會主席 鮑爾 (Jerome Powell)(至少當時是這麼說的),而且還說有意「大幅」降低對中國的關稅。哇!「大幅降低」關稅聽起來是個大利多啊!市場當時確實也對這個消息給予了正面的反應。
結果呢?後續的報導和解讀又出來了,潑了一盆冷水!新的消息指出,那個所謂的「大幅降低」,可能只是把關稅稅率降到 50-60% 之間!各位朋友,請注意,50-60% 的關稅,對於做生意的企業來說,依然是「高度限制性」的貿易環境啊!這跟完全取消或降到很低的稅率是天差地遠的!
這種「說要降,但好像降不多」、「政策反反覆覆」的情況,對企業來說簡直是災難!企業需要「確定性」來制定他們的定價策略、供應鏈佈局、還有最重要的——投資決策!如果關稅政策一直像是「吊在半空中」一樣,今天說這樣,明天說那樣,企業根本不敢大膽投資和擴張。
這種猶豫和不確定性,甚至已經可以在「航運數據」上看到影響了。預計未來(指報告發布後、五月初)的預定船舶數量,跟去年同期相比會有大幅下降。這間接反映了企業因為搞不清楚關稅到底怎麼辦,所以減少了進出口的活動。這種政策不明確的情況拖得越久,對經濟的「乘數效應」(一項投資或支出的變化會引起總體經濟活動更大幅度的變化)潛在的傷害就越大!
市場為何能「無視」關稅烏雲還上漲?可能的邏輯是什麼?
這就出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明明關稅政策還是一團混亂,企業也很頭大,為什麼市場上週還能展現強勁的反彈並上漲呢?報告中分析,這可能代表:
- 市場對政策最終「會明朗化」抱持希望: 即使現在很亂,但市場可能預期未來總會有一個比較明確的結果(不論是降多或降少),而「不確定性」的解除本身,可能就是一個利多。
- 其他利多因素蓋過關稅利空: 也許當時市場更關注其他方面的好消息,例如 Fed 主席鮑爾沒有被換掉(代表貨幣政策可能維持穩定),或者對即將公布的企業財報抱持樂觀態度。
- 技術性反彈的力道很強: 之前的跌幅太深,觸發了大量的超賣訊號,加上像茲威格廣量衝力這種技術訊號的推波助瀾,光是技術性的買盤回補就足以推動市場上漲。
這也暗示,如果未來關稅政策真的有更具體的進展,往「解除不確定性」的方向去,市場可能還會迎來更進一步的復甦行情。
技術面「兩條心」?多空信號並存,投資人該怎麼辦?
不過呢,報告裡也提醒,雖然短期的技術面出現了像「茲威格廣量衝力」這樣的正面信號,但我們「仍需謹慎對待多個時間框架內持續存在的技術警告信號」!
這是什麼意思?就是說,你在看 技術指標 時,不能只看一個時間點或一個指標。可能在日線圖上,動能和廣度看起來很強了;但在週線圖或月線圖上,一些代表長期趨勢或結構的指標可能還沒有完全轉強,甚至還在發出警示訊號(例如,長期均線還沒翻多,或者有些領先指標還在向下)。
這種「短期動能改善」與「具挑戰性的趨勢指標」之間的張力,讓市場處於一個有點「兩難」的局面。報告裡也給出了一個務實的建議:強化保持防禦元素的審慎性,同時保持參與的準備,以應對條件可能持續穩定。
白話說就是:不要因為短線反彈就一股腦兒衝進去!還是要保留一些「防禦型」的資產(例如公用事業股、必需消費品股,或增加現金比重),但同時也要準備好,如果市場條件真的確定轉好了(例如政策明朗化、經濟數據轉強),就要能夠快速地「參與」進去,搭上下一個波段的順風車! 這考驗著投資人的智慧和紀律。
上週市場各角落掃描:誰漲最兇?誰是市場的「避風港」?
讓我們快速看一下上週市場各個主要指數、產業和個股的表現亮點:
- 主要指數: 就像前面說的,標普 500 大漲 4.60%,那斯達克 飆升 6.41%,科技股 領頭衝鋒,帶動市場「廣泛反彈」。
- 罕見信號: 週四觸發了「茲威格廣量衝力」,預示未來 6-12 個月可能會有正面回報。
- 關稅烏雲: 川普總統 關於中國關稅的言論不穩定,雖然有消息說可能降到 50-60%,但仍是高限制性環境。
- 國債表現: 長期國債表現也不錯,上漲了 1.55%,顯示在股市反彈的同時,市場可能還保留了一些對安全資產的需求(通常公債被視為避險工具)。
- 即將來臨的挑戰: 報告撰寫時,市場正等待著一系列關鍵經濟數據(Q1 GDP、PCE 通膨、ISM 製造業 PMI、4 月就業報告)和科技巨頭財報。
產業與個股亮點:
- 金融業 (+2.94%): 雖然報告說對經濟前景還有擔憂,但金融股上週還是小幅上漲。報告提到在「貨幣中心銀行」(像大銀行)和「資本市場領域」(像投資銀行、券商)看到新的力量。這類股票相較於高貝塔值(股價波動比大盤大)的科技股和非必需消費品股,展現了相對的穩定性。短期動能改善,但依然保持防禦性特徵。像 摩根大通 (JPM) 這檔金融巨頭,上週就大漲了 5.00%,表現強於一些區域性銀行,被視為更廣泛金融系統韌性的代表。
- 通訊服務 (+4.60%): 這個產業上漲幅度跟標普 500 一樣,搭上了大盤反彈的順風車。報告形容它是「防禦性增長特徵」,因為裡面包含了一些有「經常性收入模式」的媒體和娛樂公司,這類公司在經濟不確定時比較能保持穩定。它們的波動性也比純科技股低,但同時提供了增長曝險。多元化的商業模式讓它們對特定的貿易干擾有一定抵抗力。
- 公用事業 (+0.57%): 雖然大盤飆漲,但公用事業這種典型的「防禦型股票」也小幅上漲。報告指出,在波動的市場和政策不確定環境下,公用事業穩定的商業模式和可靠的現金流,提供了「穩定性」。而且它們具有「通膨保護特性」(成本可以轉嫁),能緩衝關稅可能對物價造成的影響。跟大盤較低的相關性,讓它成為「投資組合多元化」的好幫手。
展望未來一週:大魔王數據和財報壓軸登場!
接下來的一週(也就是 2025 年 4 月底的那週)將會非常關鍵,充滿了可能「顯著影響當前技術模式」的重大事件:
- 美中貿易爭端: 報告認為投資人會密切關注關稅政策的潛在「明確化」。就像前面說的,企業需要確定性,任何朝向政策穩定的具體進展,都可能為市場提供重要的支持。
- 第一季度 2025 年 GDP 初估: 這是當時最受關注的經濟數據之一。報告指出當時市場預測經濟成長會「顯著放緩」,甚至有一些分析師「預測可能出現衰退」!這個數據點對於評估當時的經濟狀況,以及潛在的關稅影響(關稅的影響通常會在後續季度反映)非常重要。
- 關鍵經濟數據連發: 除了 GDP,報告撰寫時,市場還在等待 PCE 通膨(Fed 最關心的通膨指標)、ISM 製造業 PMI(衡量製造業景氣)、以及 4 月份的就業報告(了解勞動市場狀況)。這些數據都將為市場提供重要的指引。
- 科技巨頭財報季: 報告特別點名了幾家重要的科技巨頭,包括 蘋果、微軟、亞馬遜、Meta,即將公布財報。這些公司的財報不僅會影響自身股價,也會對整個市場情緒產生巨大影響。報告強調,要注意這些公司管理層關於「關稅影響」和「供應鏈調整計劃」的評論,這會是判斷大公司如何應對外部不確定性的重要線索。
總結:市場在「希望」與「不確定」中前行!
總的來說,呈現的市場景象是充滿了「韌性」和「不確定性」的矛盾狀態。一方面,市場展現了從之前跌勢中強勁反彈的能力,而且出現了像「茲威格廣量衝力」這樣歷史上相對積極的 技術指標 信號。這讓一些人對未來的 股市復甦 抱持希望。
另一方面,以 川普總統 關於中國關稅的言論為代表的 政策不確定性,依然像一片烏雲籠罩在市場上方,讓企業和投資人都無法完全放下心來。即將公布的一系列關鍵 經濟數據 和 科技巨頭財報,也都是可能引發市場波動的「大魔王」。
在這種複雜的環境下,報告提出的「保持防禦元素,同時保持參與準備」的策略,是非常務實的。這意味著投資人需要在控制風險(例如配置一些防禦型股票或資產)的同時,也不能完全退出市場,錯過可能出現的進一步上漲機會。
美股市場 的魅力就在於它的活力和複雜。技術信號、政策變動、經濟數據、企業營運,各種因素交織在一起,共同推動著市場的走勢。我們在投資決策中,需要綜合考慮多方面的資訊,而不是只看單一指標或新聞。
未來的市場會怎麼走?關稅政策會徹底明朗化嗎?經濟會如預期放緩甚至衰退嗎?科技巨頭的財報會超預期還是讓人失望?這些都還是未知數。作為投資人,我們能做的就是持續關注市場動態,理解這些影響因素,並根據自己的投資計劃和風險承受能力,靈活調整策略。
希望這篇解析,能幫助你更理解當時的市場狀況,以及這些 技術指標 和 關稅政策 對美股的潛在影響!記得,投資總是有風險的,做好功課、理性判斷最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