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公布的財報數字來看,特斯拉今年第一季表現確實疲軟。總營收較去年同期減少 9%,其中核心的汽車業務收入更是驟降 20% 至 140 億美元,主要原因包括為生產更新版 Model Y 而進行的工廠設備升級、平均銷售價格下降以及銷售獎勵減少等。淨利更是年比銳減 71% 至 4.09 億美元。獲利能力顯著下滑,若不計算環保法規積分(本季收入增至 5.95 億美元),汽車銷售方面將陷入虧損,顯示基本盤面臨挑戰。
在財報會議上,關稅政策對特斯拉營運的影響被放大檢視。執行長馬斯克明確表示,不喜歡高額或不可預測的關稅,並認為「總體上降低關稅是個好主意」。馬斯克也透露會就關稅問題向美國總統川普提出建議,相信川普會聽取,儘管最終決定權在總統。
馬斯克認為,相較於其他美國汽車製造商,特斯拉因在北美、歐洲和中國擁有本地化的供應鏈,在大多數方面「受關稅影響最小」。然而,他也坦承,關稅對特斯拉的「能源業務」面臨「巨大影響」。同時,關稅也直接增加來自中國、墨西哥、加拿大等地的關鍵零部件和材料成本,特別是汽車使用的磷酸鐵鋰 (LFP) 電池、生產設備、汽車玻璃、印刷電路板 (PCB) 等,這些成本「勢必上揚」。
為應對 LFP 電池的關稅問題,特斯拉正努力在美國本地生產 LFP 電池,但也坦承目前設備僅能滿足總裝機容量一小部分。公司也一直在尋找非中國供應商,但這需要時間來建立穩定的供應鏈。
面對快速變化的貿易政策衝擊全球供應鏈、成本與需求,導致不確定性高,特斯拉對前景展望顯得相當審慎。公司撤回了 2025 年的業績指引,並表示將在第二季財報時重新評估。這凸顯了外部環境對公司展望的重大影響。
一個關於執行長馬斯克個人時間分配的評論,意外成為盤後股價的催化劑。馬斯克表示,從 5 月開始,他個人花在「政府相關事務」(他稱之為 DOGE)的時間將大幅減少。儘管 Q1 財報數字不佳,但市場似乎將此解讀為馬斯克將更聚焦於特斯拉核心業務的積極訊號,推動特斯拉盤後股價應聲勁揚逾 4% (盤後一度飆漲 7.8%),相較財報剛公布時的平淡反應有明顯轉變。今年迄今特斯拉股價已下跌 41%。
其他業務方面,能源生產與儲存部門表現亮眼,上季收入較去年同期成長 67%,公司看好 AI 基礎設施的成長將為能源儲存產品帶來巨大機會。在未來計畫方面,特斯拉重申將於 6 月在奧斯汀試辦自駕計程車服務,並在今年於加州 Fremont 試產人形機器人。公司也再次確認將在 2025 年上半年推出平價電動車計畫。
總結特斯拉 Q1 財報,儘管營收獲利表現不如預期,且面臨關稅政策對供應鏈(特別是 LFP 電池與能源業務)帶來實質衝擊與未來前景的不確定性,但執行長馬斯克關於將減少政府事務時間、轉向核心業務的表態,似乎暫時為市場注入了一劑強心針,加上公司未來在能源業務、自駕計程車及平價電動車等領域的發展潛力,仍是吸引投資人持續關注的關鍵。關稅政策的演變及其對成本與需求的實際影響,將是特斯拉未來能否重拾成長動能的重要變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