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看法,會不會因此而徹底改變?
這正是傳統「本益比」估值法的盲點——它只告訴我們現在的價格是過去獲利的幾倍,卻沒有告訴我們,這個價格是否已將「未來的成長」考量進去。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傳奇投資大師彼得·林區 (Peter Lynch) 將 本益成長比 (PEG Ratio) 這個概念發揚光大,成為所有「成長股」投資者的必備武器。這篇文章,將帶你徹底搞懂 PEG 是什麼,以及如何運用它,來發掘那些「隱藏在昂貴價格下的便宜好股」。
一、PEG 是什麼?不只看「價格」,更看「加速度」
如果說「本益比 (PE)」是評估一家公司價值的基礎,那麼「本益成長比 (PEG)」就是它的升級版。
【賽馬的生動比喻】
-
本益比 (PE): 就像是只看一匹賽馬「過去跑過的最快圈速」。這個數字很客觀,但無法告訴你牠的年齡、血統,以及未來是否還能跑得更快。
-
本益成長比 (PEG): 則是一位專業的馴馬師,他不僅看這匹馬的「當前速度 (PE)」,更評估了牠的「未來潛力 (Growth)」。PEG 的目標,就是要找出那種「跑得快,而且還在不斷加速」的冠軍馬。
PEG 的核心思想: 一家公司的本益比高低,應該要和它的盈餘成長速度相匹配。一家高成長的公司,理應享有更高的本益比。
二、PEG 公式怎麼算?
PEG 的計算公式非常簡單,它巧妙地將「本益比」與「成長率」兩個維度結合了起來。
【PEG 計算公式】 PEG = 本益比 (P/E) ÷ 預估盈餘年成長率 (G)
(註:計算時,成長率的百分比 % 直接使用數字部分,例如成長率 20%,就直接除以 20)
舉例來說: A 公司股價 100 元,今年 EPS 5 元,所以本益比是 100 ÷ 5 = 20 倍
。 市場預估 A 公司未來幾年的盈餘年成長率為 10%。
-
A 公司的 PEG = 20 (PE) ÷ 10 (G) = 2
B 公司股價 200 元,今年 EPS 4 元,所以本益比是 200 ÷ 4 = 50 倍
。 市場預估 B 公司未來幾年的盈餘年成長率為 40%。
-
B 公司的 PEG = 50 (PE) ÷ 40 (G) = 1.25
從這個例子你會發現,雖然 A 公司的本益比(20 倍)遠低於 B 公司(50 倍),看起來比較「便宜」。但一旦把「成長性」納入考量,B 公司的 PEG (1.25) 反而比 A 公司 (2) 更具吸引力!
三、PEG 的靈魂與詛咒:「G」到底怎麼來?
看到這裡,你一定發現了 PEG 指標的關鍵——一切的成敗,都取決於分母「G (預估盈餘年成長率)」的準確性。
這個「G」,正是 PEG 的靈魂,也是它的詛咒。因為「過去的本益比」是客觀事實,而「未來的成長率」卻是主觀預測。
那麼,這個「G」通常從哪裡來?
-
券商分析師的預估: 國內外券商的研究報告,會提供未來 1-3 年的 EPS 預估值。
-
公司經營層的指引: 公司在法說會上,會對未來的營收與獲利提出展望。
-
基於過去的數據推算: 參考公司過去 3 年或 5 年的平均盈餘成長率。
【專家警告】 「G」的預估,正是投資的藝術所在。你的「G」和我估的「G」不同,得出的 PEG 就會截然不同。因此,在使用 PEG 時,你必須對「G」的來源抱持健康的懷疑,並形成自己的一套判斷邏輯,千萬不要盲目地代入任何單一來源的數字。
四、實戰演練:用 PEG 分析 AI 龍頭 Nvidia (NVDA)
讓我們用一個 2025 年最活生生的例子,來感受 PEG 的威力。 AI 晶片龍頭輝達 (Nvidia),其本益比長期維持在 60-80 倍的驚人水平。如果只看本益比,任何傳統的價值投資者都會被直接嚇跑。
但讓我們試著用 PEG 的視角來看:
-
P (Price/Earning Ratio): 假設 Nvidia 當前的本益比是 70 倍。
-
G (Growth Rate): 由於 AI 伺服器需求大爆發,華爾街分析師普遍預估,Nvidia 未來 3-5 年的盈餘年複合成長率 (CAGR) 高達 60%。
Nvidia 的 PEG = 70 (PE) ÷ 60 (G) ≈ 1.17
神奇的事情發生了! 一個本益比高達 70 倍、看似「貴到天上」的股票,透過 PEG 的檢視,其估值竟然落在了「相對合理」的區間。這就是 PEG 幫助我們「理解高本益比背後邏輯」的強大之處。
五、PEG 多少才合理?彼得林區的投資智慧
根據彼得·林區等投資大師的觀點,PEG 的判讀標準如下:
PEG 倍數 | 代表股價 | 投資策略 |
< 0.75 | 可能被低估 |
積極尋找買進機會 |
≈ 1 | 合理 |
一家公司的本益比,應與其成長速度相當 |
> 1.2 | 可能被高估 |
需警惕,或評估是否有超乎預期的成長潛力 |
六、使用 PEG 選股的「三大守則」
-
守則一:專注於真正的「成長股」 PEG 是為成長股量身打造的武器。請不要拿它去評估中華電信、台泥這類獲利穩定、但成長緩慢的「價值型」或「定存型」股票,那會完全失準。
-
守則二:對「G」保持健康的懷疑 再次強調,成長率是預估出來的。當你看到一個低於 0.5 的超低 PEG 時,你該思考的不是「撿到寶了」,而是「市場是不是認為這個超高成長率 G,根本無法持續?」
-
守則三:不要只看 PEG,務必搭配基本面 PEG 是一個「估值」工具,而不是「選股」工具。在你使用 PEG 之前,你必須已經完成了對這家公司基本面的研究,確認它擁有強大的護城河、健康的財務狀況與優秀的管理層。PEG 是你選定好公司後,用來「尋找好價格」的最後一道程序。
結論: 本益成長比 (PEG),是介於「價值」與「成長」之間的完美橋樑。它教會我們,不要輕易地為任何股票貼上「太貴」或「太便宜」的標籤。
它不是一個能給你標準答案的魔法數字,而是一個能引導你進行更深層思考的框架。它迫使你去探究一家公司高本益比背後的「成長故事」,並判斷這個故事的真實性。當你學會了活用 PEG,你就掌握了在眾人恐懼時發現機會、在眾人貪婪時保持冷靜的強大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