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想評估一家公司的賺錢能力時,通常第一個會看的就是財報上的「稅後淨利 (Net Income)」。它就像是一場考試的「最終總分」,直接明瞭。
但你是否想過,這個「總分」可能受到了許多「非實力因素」的影響?例如,A 同學家裡有錢、不用申請學貸(利息低),B 同學剛好遇到一位給分寬鬆的老師(稅率低),這些都會影響最終分數,卻無法反映出他們真實的「學習能力」。
在財務分析的世界裡,EBITDA 就是這樣一個工具。它像一位精明的偵探,試圖撥開利息、稅務、折舊等重重迷霧,去探尋一家公司「最純粹、最原始的本業獲利能力」。
這篇文章將帶你徹底搞懂 EBITDA 是什麼,它如何計算,為何華爾街的併購專家對它愛不釋手,又為何股神巴菲特對它嗤之以鼻、稱其為「胡說八道」。
一、EBITDA、EBIT、EBT 傻傻分不清?用「個人薪資」秒懂
在深入 EBITDA 之前,讓我們先用一個簡單的「個人薪資」比喻,來理解財報上常見的幾種「利潤」:
-
稅後淨利 (Net Income):
-
比喻: 你每月實際存入銀行、可以自由花用的錢。
-
定義: 已經扣除了「利息」(例如你的學貸、房貸利息)和「所得稅」的最終淨收入。
-
-
EBT (稅前利潤): Earnings Before Tax
-
比喻: 你扣除利息後、但還沒繳稅前的薪水。
-
定義: 稅後淨利 + 稅 (Tax)。
-
-
EBIT (稅前息前利潤): Earnings Before Interest and Tax
-
比喻: 完全不考慮你的個人稅務、也不考慮你有沒有貸款之前的「本業工作毛收入」。
-
定義: EBT + 利息 (Interest)。
-
-
EBITDA (稅前息前折舊攤銷前利潤):
-
比喻: 這就更進一步了,像是你的「本業工作毛收入」,再加上一筆**假設「你的生財工具(電腦、汽車)永遠不用花錢修理或更換」**的錢。
-
定義: EBIT + 折舊 (Depreciation) + 攤銷 (Amortization)。
-
【一張圖看懂層層還原的過程】 稅後淨利 → (加回 稅) → EBT → (加回 利息) → EBIT → (加回 折舊與攤銷) → EBITDA
從這個過程中你可以看出,EBITDA 距離真實的淨利潤最遠,它是一個經過「層層加回」、高度「美化」過的數字,旨在呈現一個理想狀態下的「核心業務現金製造能力」。
二、EBITDA 的誕生:為何分析師需要這個「還原」指標?
既然 EBITDA 如此「不真實」,為何它依然是財務分析中不可或缺的工具?主要有三大應用場景:
-
蘋果對橘子:讓不同公司站在同一起跑線上比較 讓我們回到開頭的例子。A 公司和 B 公司做著完全相同的生意,但 A 公司透過高額貸款擴張(利息高),且註冊在一個高稅率的國家;B 公司則零負債、註冊在低稅率地區。 | 項目 | A 公司 | B 公司 | | :--- | :--- | :--- | | 營業收入 | 250,000 | 200,000 | | 利息支出 | 50,000 | 0 | | 稅前淨利 | 150,000 | 150,000 | | 所得稅 | 52,500 (35%) | 30,000 (20%) | | 稅後淨利 | 97,500 | 120,000 | | EBITDA | 200,000 | 150,000 |
如果只看最終總分「稅後淨利」,B 公司似乎是更好的學生。但當我們使用 EBITDA 排除了「利息」和「稅務」這兩個非實力因素的干擾後,才發現 A 公司在本業上的賺錢能力(20 萬)其實遠勝 B 公司(15 萬)。EBITDA 讓我們能更公平地比較不同資本結構和稅務環境下的公司。
-
企業併購 (M&A) 的關鍵尺標 私募股權基金 (Private Equity) 在評估收購目標時,最愛用的指標就是 EBITDA。因為他們盤算的是,在收購公司後,他們會透過財務操作來「重整」公司的負債與稅務結構。因此,他們需要知道的是這家公司在「被改造前」,其核心業務的「吸金能力」究竟有多強。
-
評估「重資產」行業的利器 對於航空、航運、製造、電信等需要投入大量廠房、設備的「資本密集型」產業,其每年的「折舊」費用極其龐大。折舊雖然會大幅拉低帳面上的淨利,但它並不是當期真實的現金流出。使用 EBITDA 可以暫時排除這個非現金項目的影響,更貼近地觀察公司的「營業現金流」狀況。
三、【世紀對決】巴菲特 vs. 華爾街:EBITDA 是蜜糖還是毒藥?
關於 EBITDA 的爭議,集中體現在兩大投資陣營的對決上。
華爾街的論點 (支持方):EBITDA 是分析的「手術刀」
-
核心觀點: EBITDA 能有效分離出「經營決策」與「財務/會計決策」的影響,讓分析師能更純粹地評估一家公司的「核心運營效率」。它就像一把精準的手術刀,能切除雜訊,直達核心。
巴菲特的批判 (反對方):EBITDA 是「徹頭徹尾的胡說八道」
股神巴菲特和他的夥伴查理·蒙格,是 EBITDA 最著名的批評者。巴菲特曾多次在他的股東信中炮轟這個指標。
-
核心觀點: 巴菲特認為,將「折舊」費用加回去,是最掩耳盜鈴的作法。折舊,是真實得不能再真實的商業成本! 公司買來的機器設備,會磨損、會過時,未來勢必需要花費「真實的現金」去維護或汰換。
-
巴菲特名言: 「難道管理層認為,這些廠房設備是牙仙子 (Tooth Fairy) 送來的嗎?」
-
他認為,許多經營不善的公司,特別喜歡強調自己的 EBITDA 數字,是為了粉飾太平,掩蓋其需要大量資本支出才能勉強維持運營的窘境。
四、使用 EBITDA 的三大注意事項 (紅燈警訊)
在巴菲特的諄諄教誨下,我們在使用 EBITDA 時,必須保持高度警惕。
-
它不是公認會計準則 (Non-GAAP): EBITDA 的計算方式沒有統一標準,各家公司可以有自己的「獨門算法」,這讓跨公司比較時可能存在陷阱。
-
它不等於「現金流」: 雖然 EBITDA 剔除了非現金的折舊,但它完全忽略了「營運資金 (Working Capital)」的變動(例如:存貨增加、應收帳款收不回來),這些都會大量消耗公司的現金。公司的「營業現金流 (OCF)」才是衡量現金創造能力的更佳指標。
-
注意企業的動機: 如果一家過去從不提 EBITDA 的公司,突然開始在法說會或財報中,大書特書自己的 EBITDA 表現有多亮眼,這通常是一個危險信號。這往往意味著,它的稅後淨利非常難看,只好拿這個「美化」過的數字來轉移投資人的注意力。
結論:EBITDA,一個給專業人士的「手術刀」
EBITDA,從來就不是衡量一家公司「真實利潤」的指標。它是一個高度特化、用於「比較」與「分析」的工具,就像一把外科醫生的手術刀。
在專業的財務分析師或併購專家手中,它可以被用來進行精準的橫向比較與估值。但對於一般投資人,或是被管理層拿來當作宣傳工具時,它就可能是一把危險的武器,掩蓋了公司真實的資本支出壓力與現金流狀況。
作為一個聰明的投資人,我們學習 EBITDA,更多是為了培養出「識破騙局」的能力,而不是將它作為我們投資決策的主要依據。當你下次看到一份財報時,請永遠先問那個巴菲特最關心的問題:
「Show me the money! 錢在哪裡?」(請告訴我真實的現金流是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