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行字,像是一道神秘的符咒,在投資社群裡引發了無數的討論與焦慮: 「什麼?我的配息竟然是來自我的本金?」 「這是不是投信拿我的錢『左手換右手』的騙局?」 「有收益平準金的 ETF,是不是比較不好?」
如果你也曾被這些問題困擾,那麼恭喜你,來對地方了。這篇超過 4000 字的終極指南,將為你徹底揭開「收益平準金」的神秘面紗。我們將用一個簡單到不行、保證你「秒懂」的比喻,讓你一次搞懂它的運作原理、為何它對你的「總資產」毫無影響,以及在 2025 年最新的法規下,它扮演的真正角色。
第一章:故事的開端 — 為何需要「收益平準金」?
要理解收益平準金是什麼,我們先來看一個沒有它的世界,會發生什麼「不公平」的狀況。
【排隊領雞排的比喻】 想像一下,有一家超夯的雞排店(ETF),老闆(投信)每天都會把今天現炸好的雞排(成分股領到的股息)分給排隊的客人(ETF 受益人)。
-
開店時: 只有 10 位客人(早期投資人)排隊。老闆數了數,今天總共炸了 100 塊雞排(可分配總股息)。
-
老闆公告: 「今天每人可以領 10 塊雞排喔!」(公告 配息率/金額)。
-
領雞排前夕 (除息日前): 突然,聽到消息的路人(新申購投資人)蜂擁而至,隊伍瞬間暴增到 100 位!
-
問題來了: 老闆手上還是只有那 100 塊現炸好的雞排(總股息是固定的)。現在有 100 個人要分,每個人最終只能領到... 1 塊雞排!
這就是「配息稀釋」的悲劇! 最早來排隊的 10 位老客人,原本期待領 10 塊,結果因為後面插隊的人太多,領到的雞排(股息)大幅縮水。這對於那些衝著「穩定配息」而來的投資人(特別是退休族),無疑是一場災難。
第二章:收益平準金登場 — 維護公平的「雞排券」機制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收益平準金」機制應運而生。
【升級版的雞排店規則】 老闆宣布,從今天起,所有「公告後才來排隊」的新客人,除了付雞排錢(申購款),還要額外多付一點錢,領取一張「雞排預付券」(這就是收益平準金的概念)。
-
狀況同上: 10 位老客人,100 塊雞排,老闆公告每人 10 塊。
-
領雞排前夕: 90 位新客人加入,每位新客人都付了申購款,並額外拿到一張價值 9 塊雞排的「預付券」(因為老客人能從「原始雞排」中分到 1 塊,新客人需要 9 塊來自「預付券」,才能湊齊 10 塊)。
-
發放雞排時:
-
10 位老客人: 每人領到 10 塊來自「今天現炸」的雞排(股利所得)。皆大歡喜!
-
90 位新客人: 每人也領到 10 塊雞排。但這 10 塊的組成是:1 塊來自「今天現炸」的雞排(股利所得)+ 9 塊來自他自己付錢買的「預付券」(收益平準金)。
-
【收益平準金的真相】 看懂了嗎?收益平準金,就是把你投入本金的一部分,在你領配息時,「提前還給你」。它的目的,不是變魔術生出更多雞排,而是確保「不論你是老客人還是新客人,最終都能拿到和公告一樣多的雞排」,維持配息率的穩定。
第三章:關鍵!收益平準金會影響我的「總資產」嗎?
這是最多人誤解、也最需要釐清的觀念:收益平準金,對你的「總資產」毫無影響!
無論有沒有收益平準金,你在「除息日」前後的總價值,都是完全相同的。改變的,只是你資產的「形式」(現金 vs. ETF 淨值)。
【回到雞排店的例子 - 總價值計算】 假設每塊雞排價值 10 元,客人一開始投入 100 元。
-
情境一:沒有收益平準金 (被稀釋)
-
老客人 A 領到:1 塊雞排 (現金 10 元)
-
ETF 淨值會因為只配出 1 塊而少跌一點,假設剩下 90 元。
-
老客人 A 的總資產 = 10 元 (現金) + 90 元 (ETF 淨值) = 100 元
-
-
情境二:有收益平準金 (配息穩定)
-
老客人 A 領到:10 塊雞排 (現金 100 元)
-
ETF 淨值會因為配出 10 塊而跌得比較多,假設剩下 0 元 (極端假設)。
-
老客人 A 的總資產 = 100 元 (現金) + 0 元 (ETF 淨值) = 100 元
-
-
新客人 B (有收益平準金)
-
投入 100 元本金,其中 90 元變成「收益平準金」。
-
領到:1 塊來自股利 (現金 10 元) + 9 塊來自平準金 (現金 90 元) = 100 元現金。
-
ETF 淨值剩下 0 元。
-
新客人 B 的總資產 = 100 元 (現金) + 0 元 (ETF 淨值) = 100 元
-
【結論】 看到了嗎?無論哪種情況,客人的總資產都沒有改變。收益平準金只是改變了你資產的組合方式——讓你拿到更多的「現金配息」,同時你的「ETF 淨值」會相對應地減少更多。它既沒有讓你多賺,也沒有讓你虧損。
第四章:收益平準金的「好處」與「壞處」
優點 (The Good):
-
穩定配息率,符合預期: 對於依賴固定現金流的投資人(如退休族),這是最重要的優點。公告配多少,實際就領多少。
-
避免「配息公告後搶進」的套利行為: 防止投機者為了領息而在除息前大量湧入,損害長期投資人的權益。
-
對「早期」投資人的「節稅」效果:
-
原理: 你領到的配息中,來自「股利所得」的部分需要繳稅,但來自「收益平準金」的部分(因為是你自己的本金)不需要繳稅。
-
效果: 當後期投資人越多,配息中「收益平準金」的佔比就越高。對於早期就進場的投資人來說,等於是用後期投資人的「免稅本金」,取代了部分自己原本應得的「應稅股利」,產生了意外的節稅效果。
-
缺點 (The Bad & The Ugly):
-
對「晚期」投資人的「稅務劣勢」:
-
原理: 對於在配息公告後、除息日前才進場的投資人,你投入的本金(收益平準金)是免稅的,但你領回的配息中,卻混雜了一部分來自「基金原始股利」的應稅所得。
-
效果: 等於是你拿自己的免稅本金,去換回一部分需要繳稅的股利,反而多繳了稅。這就是為什麼不建議投資人為了領息而在除息前搶進。
-
-
對「大型」ETF 意義不大: 收益平準金主要目的是應對「規模暴增」導致的稀釋。對於像 0050、0056 這種規模已達數千億的巨型 ETF,即使短期內有大量申購,對配息率的稀釋效果也非常微小,有沒有收益平準金其實差別不大。它的價值,主要體現在那些規模較小、成長快速的新 ETF上。
-
可能被「濫用」來衝高帳面配息率 (已被法規限制): 過去曾有 ETF 利用會計規則,將大部分配息都歸類於收益平準金,營造出超高配息率的假象。為此,金管會已在 2024 年 1 月祭出四大緊箍咒,嚴格規範收益平準金的啟用時機與使用比例,杜絕此亂象。
第五章:法規升級 — 更透明、更嚴謹的 2025
配息來源「全透明」: 自 2023 年 11 月起,所有 ETF 都必須在其官網明確公告每一次配息的詳細組成比例(股利所得佔多少 %、資本利得佔多少 %、收益平準金佔多少 %)。
-
四大啟用原則 (2024/01/11 起):
-
實際配息率不得超過指數配息率。
-
需有明確的啟動標準(例如:配息率可能被稀釋達 X% 時才啟用)。
-
動用平準金的比例不得高於其在可分配收益中的佔比。
-
優先使用股利、債息、資本利得,最後才能動用平準金。
-
這些新規範,讓收益平準金回歸其「穩定配息」的初衷,而非成為美化帳面的工具。
結論:收益平準金是什麼?— 理解它,但別神化它
回到核心問題,「收益平準金是什麼?」 它是一個中性的會計機制,旨在解決高股息 ETF 因規模快速變動而導致配息率不穩定的問題。
你需要記住的關鍵重點:
-
它不會增加你的總報酬,也不會損害你的總資產。
-
它讓 ETF 的實際配息率能符合公告時的預期。
-
來自收益平準金的配息不用繳稅(因為是你的本金)。
-
它不應該成為你選擇 ETF 的主要標準。選擇 ETF 的核心,永遠是其追蹤指數的邏輯、成分股的品質、長期總報酬潛力與費用率。
理解收益平準金,能幫助你破除市場上的許多迷思,更理性地看待 ETF 的配息。它就像是雞排店老闆為了公平,發明的一種聰明小工具,確保大家都能拿到說好的雞排數量。至於雞排本身好不好吃(ETF 本身的投資價值),那又是另一個更重要的故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