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是OpenAI這位AI領域的「領頭羊」,其「驚人的燒錢速度」正引發華爾街的「泡沫陰霾」! OpenAI今年的伺服器租賃開支預計將達160億美元,但年收入僅約130億美元! 更驚人的是,這個開支到2029年可能「飆升至4000億美元」! 燒錢速度竟然是營收的10倍以上!
這到底是怎麼回事? 為什麼科技巨頭們要進行「關乎未來生存」的算力競賽? OpenAI的「供應鏈革命」藏著什麼樣的「資本操作」? 而這場燒錢大戰,會不會讓「雲端運算」市場也「慘遭波及」? 讓我們一起來深入解析這場關於「AI燒錢遊戲與泡沫風險」的「科技風暴」!
在全球經濟承壓的背景下,AI領域卻「逆勢沸騰」! 然而,這種「違背常理的燒錢模式」,正引發市場對「AI泡沫」的強烈擔憂!
-
算力競賽變「生存之戰」: 顧能(Gartner)數據預估,今年全球AI總支出有望突破1.5兆美元! 儘管全球市場龐大,但這股熱潮的核心,是對「算力」這個AI時代核心資源的「不計成本競爭」! OpenAI主席Greg Brockman直言:「相比算力過剩,我更怕因算力不足失敗。」
-
OpenAI的「驚人赤字」: 華爾街擔憂,產業對OpenAI的成功「依賴過高」,且「資金鏈恐難以為繼」!
-
租賃開支: 預計今年伺服器租賃開支將達160億美元!
-
未來負擔: 到2029年,這個開支可能「暴增至4,000億美元」!
-
收入失衡: 然而,OpenAI今年收入僅約130億美元! 燒錢速度與營收呈現嚴重的「不匹配」!
-
AI巨頭的「供應鏈革命」!從買家到「定義者」的資本遊戲! ⛓️
為了打破對輝達(NVIDIA)GPU的「單一依賴」(輝達一度掌控70%市場),以OpenAI為首的巨頭們正在進行一場「供應鏈革命」!
-
超大規模「鎖定算力」: OpenAI的布局最具標誌性:
-
甲骨文(Oracle)合作: 與傳統軟體商甲骨文簽下3,000億美元的5年期協議,鎖定4.5GW雲端計算算力! 讓甲骨文一躍成為AI基礎設施的核心供應商!
-
輝達協議: 與輝達達成10年1,000億美元的投資協議,部署10GW算力!
-
-
深度綁定與「自研晶片」: 為了「分散風險」,OpenAI轉向超微半導體(AMD),承諾購買6GW Instinct晶片用於推理,並獲得超微最多1.6億股認股權證(行使價0.01美元),形成「深度利益綁定」! 最新的消息是,OpenAI與博通(Broadcom)合作開發AI客製化晶片(ASIC),目標是2029年前建成10GW級自研晶片系統! 角色從單純的「買家」升級為「定義者」!
-
ASIC市場爆發: 這種轉向ASIC的趨勢,是整個業界的縮影! 華泰證券預測,ASIC在AI推理市場的佔有率,將從2023年的5%飆升至2028年的25%!
複雜的「循環融資」!雲端運算市場將遭波及? 💸
在這場「算力軍備競賽」的深水區,華爾街開始質疑其「資本結構的健康性」!
-
循環融資的風險: 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警告,OpenAI與輝達、超微的交易,被批評為「循環融資」! 也就是「供應商注資,企業用資金採購其晶片」! 這種複雜結構已蔓延至其他玩家,例如馬斯克(Elon Musk)的xAI! 輝達參與其200億美元融資,資金透過空殼公司流向輝達採購晶片! 長期協議的抗風險能力存在「巨大疑問」!
-
雲端運算「毛利承壓」: 這場燒錢遊戲,已經「波及了雲端運算市場」! 儘管新晉雲端運算明星甲骨文(Oracle)打算在2026財年投入350億美元建造資料中心,但由於「部署輝達晶片時營收利潤不匹配」,導致其雲端業務毛利率低於預期! 這直接導致甲骨文股價此前「一度重挫7%」!
總結來說,當「算力」從單純的「資源」升級為「戰略武器」時,這場AI軍備競賽已不僅是「技術較量」,更是「資本、生態與風險」的極致博弈! OpenAI驚人的燒錢速度,正是「AI泡沫陰霾」的最直觀體現! 投資人必須警惕,一旦「資金鏈壓力爆發」,其衝擊將會「蔓延至整個科技供應鏈」!
你認為,OpenAI能否在「耗盡資金」之前,找到一條「明確且巨大的獲利路徑」,從而「解除AI泡沫警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