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辛苦存下一筆錢,想投資一家公司、成為它的股東時,你最關心的問題,莫過於:「這家公司,到底能幫我賺多少錢?」
而要回答這個問題,財報裡有一個數字,扮演著「超級翻譯官」的角色。它能將公司龐大複雜的獲利數字,直接「翻譯」成與你手中每一股股票息息相關的金額。這個神奇的數字,就是「每股盈餘 (Earnings Per Share)」,也就是我們在財經新聞上最常看到的縮寫——「EPS」。
但 EPS 是 什麼?它真的是越高越好嗎?EPS 跟股價之間,又存在著什麼樣的神秘關聯?「稀釋 EPS」又是什麼鬼?
第一章:EPS 是 什麼?— 你的「每一股」能分到多少利潤?
想像一下,你和幾個好朋友合夥開了一家超賺錢的雞排店。年底結算時,扣除所有成本、稅金後,店裡總共淨賺了 100 萬元(這就是公司的稅後淨利)。
但這 100 萬元,並不是你一個人獨得。你們當初總共集資發行了 10 萬股的股份,而你持有其中的 1 萬股。
那麼,你投入的「每一股」股份,今年能分到多少利潤呢? 100 萬元 (稅後淨利) ÷ 10 萬股 (總股數) = 10 元/股
這個「10 元/股」,就是這家雞排店今年的 EPS (每股盈餘)。它代表著,公司每發行在外的 1 股普通股,能夠賺取多少稅後淨利。
【EPS 公式】 EPS = (稅後淨利 - 特別股股利*) ÷ 加權平均流通在外普通股股數
*註:如果公司有發行特別股,需要先將支付給特別股股東的固定股利扣除,剩下的才屬於普通股股東。
第二章:EPS 的「照妖鏡」功能 — 戳破「總獲利」的迷思
為什麼我們需要看 EPS,而不是只看「稅後淨利」就好?
回到剛剛的例子:
-
雞排店 A: 年淨利 100 萬元,總股數 10 萬股 → EPS = 10 元
-
雞排店 B: 年淨利 500 萬元,總股數 100 萬股 → EPS = 5 元
只看「稅後淨利」,B 公司(500 萬)是 A 公司(100 萬)的五倍,看似風光無限。但一旦換算成 EPS,你會發現,作為 A 公司的股東,你每一股能分到的利潤 (10 元),其實遠高於 B 公司 (5 元)!
EPS 就像一面「照妖鏡」。它排除了公司「規模大小」的干擾,讓我們能更公平、更直接地比較不同公司「為每一股股東賺錢」的效率。
第三章:EPS 與股價的「雙人舞」— 長期趨勢的正相關
EPS 和股價之間,存在著一種長期、正向的連動關係。你可以把它們想像成一對跳著雙人舞的舞者:
-
EPS (領舞者): 代表公司的基本面與獲利能力。
-
股價 (跟隨者): 反映市場對公司未來價值的預期。
長期來看,股價的走勢,必然會跟隨 EPS 的腳步。 一家 EPS 持續穩定成長的公司,其股價通常也會水漲船高。因為投資人願意為一家「越來越會賺錢」的公司,支付更高的價格。反之,EPS 衰退的公司,其股價也難以維持在高位。
【以台積電 (2330) 為例】 觀察台積電過去十年的 EPS 與股價走勢圖,你會發現兩條曲線呈現驚人的一致性。EPS 的每一次跳躍式成長,都伴隨著股價的向上突破。這完美印證了:EPS,是驅動股價長期上漲的最根本動力。
第四章:EPS 的「進階版」— 稀釋 EPS 與調整後 EPS
1. 稀釋 EPS (Diluted EPS):考慮「潛在股份」的最壞打算
-
稀釋 EPS 是 什麼? 有些公司會發行一些「未來可能變成股票」的有價證券,例如:可轉換公司債、員工股票選擇權等。這些被稱為「潛在稀釋股」。 稀釋 EPS,就是假設這些潛在稀釋股「全部」都轉換成普通股後,所計算出來的 EPS。
-
公式:
稀釋 EPS = (稅後淨利 - 特別股股利) ÷ (加權平均流通在外普通股股數 + 所有潛在稀釋股)
-
意義: 稀釋 EPS 提供了一個**更保守、更貼近「最壞情況」**的獲利評估。因為一旦這些潛在股份真的轉換,流通在外的總股數會增加,稀釋掉原本每股能分到的利潤。因此,稀釋 EPS 永遠會小於或等於基本 EPS。對於資本結構較複雜的公司,觀察稀釋 EPS 更具參考價值。
2. 調整後 EPS (Adjusted EPS):排除「一次性事件」的干擾
-
調整後 EPS 是 什麼? 有時,公司的淨利會受到一些「非經常性」的事件影響,例如:出售土地廠房的一次性獲利,或是因火災、訴訟產生的一次性損失。 調整後 EPS,就是將這些「業外損益」剔除後,重新計算出的 EPS,目的是為了還原公司「核心本業」的真實獲利能力。
-
意義: 調整後 EPS 能幫助投資人避免被一次性的利多或利空所誤導,更準確地評估公司的長期、可持續獲利趨勢。
第五章:如何預估「未來」的 EPS?
過去的 EPS 固然重要,但投資人更關心的是「未來」的 EPS。以下是幾種常見的預估方法:
-
近四季 EPS (EPS TTM / Rolling EPS): 將最新一季財報公布的 EPS,往前加總四季。這是最即時、最能反映當前營運狀況的數據。
-
分析師預估 EPS: 綜合多家券商分析師對公司未來一至兩年的 EPS 預測值。這是市場對未來看法的主流共識。
-
基於歷史成長率推算: 參考公司過去 3-5 年的 EPS 年複合成長率 (CAGR),來推估未來的成長軌跡。(注意:此方法適用於成長穩定的公司,對於景氣循環股則參考價值較低)
第六章:【終極迷思破解】EPS 越高越好嗎?
答案是:單獨比較 EPS 高低,毫無意義!
-
迷思: A 公司 EPS 50 元,B 公司 EPS 10 元,所以 A 公司比較好?
-
真相: 你還需要考慮「股價」!
【本益比 (P/E Ratio) 的登場】 本益比 = 股價 ÷ EPS
本益比告訴我們,為了賺取 1 元的 EPS,投資人願意付出多少倍的股價。它代表了市場對公司的「評價」或「預期」。
-
A 公司: EPS 50 元,股價 1000 元 → 本益比 = 20 倍
-
B 公司: EPS 10 元,股價 100 元 → 本益比 = 10 倍
雖然 A 公司 EPS 較高,但其本益比也較高 (20 倍),意味著市場已經給予較高的評價,回本時間較長。而 B 公司雖然 EPS 較低,但其本益比較低 (10 倍),可能代表其股價相對「便宜」,更具投資潛力。
結論:EPS 不能單獨看,必須搭配「股價」(也就是本益比)才有意義!
最終總結: EPS 是 什麼?它不只是一個冰冷的財報數字,更是衡量一家公司「為股東創造價值能力」的核心指標。
學會看懂 EPS,並將其與股價(本益比)、稀釋效應、以及一次性損益結合分析,你就能掌握一套最基礎、卻也最有效的「公司價值評估」工具。這將是你從股市新手,晉升為理性投資者的關鍵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