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法人 vs. 自然人 — 巨鯨與小魚的差別
在法律上,人分為兩種:
-
自然人 (Natural Person): 就是你、我、他,這種活生生、有血有肉的「一般人」。
-
法人 (Legal Person): 指的是像「公司」、「機構」這樣,在法律上被賦予權力與義務的「團體」。
在股市中,我們這些用自己名字開戶、拿自己辛苦錢投資的,就叫做「散戶」(或稱自然人)。而「三大法人」,指的就是在台股中,資金最雄厚、交易量最大、最具市場影響力的三類「機構投資人」。
他們,就是台股海洋中的「三隻巨鯨」。
第二章:揭秘三隻巨鯨 — 外資、投信、自營商
這三隻巨鯨,雖然體型都很大,但他們的「品種」、「習性」與「獵食策略」卻截然不同。
巨鯨一:外資 (Foreign Institutional Investors) — 遠道而來的「藍鯨」
-
外資是什麼?
-
指的是「台灣以外的國外投資機構」。例如:高盛、摩根士丹利、瑞士信貸、挪威主權基金、新加坡政府基金等。
-
-
特性:
-
體型最龐大: 資金最多、交易量最大,佔台股成交量動輒 4~6 成。他們的動向,是台股加權指數漲跌的「最大風向標」。
-
獵食策略: 偏好「大型權值股」(如台積電、聯發科、鴻海)。他們通常會進行長期投資,極度重視「基本面」與「產業趨勢」。
-
行為模式: 動作緩慢但堅定。一旦看好(看壞)一個趨勢,其「連續買超」或「連續賣超」的動作,往往會持續數週甚至數月,形成一股巨大的趨勢力量。
-
-
觀察重點:
-
看大盤、看權值股,請緊盯外資!
-
外資在「台指期貨」的未平倉多空單,更是研判大盤短期多空的重要指標。
-
巨鯨二:投信 (Securities Investment Trust Funds) — 台灣本土的「虎鯨群」
-
投信是什麼?
-
指的是「國內的基金公司」(如:元大投信、國泰投信、富邦投信)。
-
他們是向廣大散戶募集資金,成立一檔檔「共同基金」(例如你我每個月定期定額的台股基金),由基金經理人負責操盤。
-
-
特性:
-
體型中等、群體行動: 資金規模遠小於外資,但「基金數量」眾多。
-
獵食策略: 偏愛「中小型股」。因為中小型股的股本較小,投信的資金更容易「造勢」,在短期內拉抬股價,創造出漂亮的「績效」。
-
行為模式: 追求「相對排名」。基金經理人背負著巨大的績效壓力(必須打敗大盤、打敗同行),因此操作風格更偏向「中短期波段」,追求在最短時間內做出成績。
-
-
觀察重點:
-
看中小型飆股,請緊盯投信!
-
投信的操作,是中小型股籌碼分析的核心。
-
巨鯨三:自營商 (Dealers) — 神秘敏捷的「鯊魚」
-
自營商是什麼?
-
指的是「證券公司自己的投資部門」。
-
他們是拿「券商自己的錢」在市場上殺進殺出,目標是幫公司賺取利潤。
-
-
特性:
-
體型最小、最複雜: 資金規模是三者中最小的,但交易行為最複雜。
-
雙重身份:
-
自行買賣: 像鯊魚一樣,嗅覺靈敏,追求絕對報酬。操作風格極度「短線」,可能今天買、明天就賣,追求快速獲利。
-
避險部位: 這是新手最容易混淆的地方。券商會發行「權證」給散戶購買,為了規避風險(例如散戶買進認購權證),自營商必須「買進現股」來避險。
-
-
行為模式: 交易頻繁、周轉率極高。
-
-
觀察重點:
-
參考價值最低! 由於自營商的交易,有很大部分是為了「權證避險」,而非真心看好該股票,且其操作極度短線。對於一般投資人來說,自營商的買賣超,是最難解讀、也最不具參考價值的訊號。(註:證交所會分開公告「自行買賣」與「避險」部位)
-
第三章:看懂巨鯨的語言 — 買超、賣超、土洋對作
-
買超 (Net Buy):
當日總買進金額 > 總賣出金額代表這隻巨鯨(或這群巨鯨)今天看好這檔股票,正在「吃貨」。 -
賣超 (Net Sell):
當日總買進金額 < 總賣出金額代表這隻巨鯨今天看壞這檔股票,正在「倒貨」。 -
土洋對作:
-
土: 本土法人(投信、自營商)
-
洋: 外國法人(外資)
-
對作: 指的是「土」和「洋」對同一檔股票的看法完全相反。例如:外資大賣,投信卻拼命接(或反之)。這代表市場對該股陷入了多空激戰,通常會伴隨著巨大的成交量。
-
【專家警告:法人不是一個人!】 請務D必記住,新聞上說的「外資買超」,並不代表「所有」外資都看好。它只是一個「加總後」的淨結果。 事實上,三大法人內部,每天都有 A 機構看多買進、B 機構看空賣出的情況。我們看到的,只是這場「多空拔河」的最終淨力道。
第四章:投信的「期末考」— 揭秘作帳與結帳行情
由於投信的基金經理人,每季、每半年、每年底都要結算「績效排名」,這就衍生出了台股獨特的「作帳/結帳行情」傳說。
-
作帳行情 (季底/年底前):
-
時間: 每年 3、6、9、12 月的中下旬。
-
行為: 為了讓自己的「期末成績單」更漂亮,基金經理人可能會集中火力,拉抬自己手中持股比例高、且今年表現不錯的股票,讓基金淨值在結算日衝到最高點。這時,這些「投信認養股」就可能出現一波「績效拉抬」的漲勢。
-
-
結帳行情 (季初/年初):
-
時間: 每年 1、4、7、10 月的上旬。
-
行為: 考完試(結算完)了,基金經理人可能會獲利了結上一季辛苦「作帳」拉抬的股票,將帳面獲利轉為實際獲利,並重新佈局下一季的標的。
-
【你該跟單嗎?】 請勿盲目跟單! 「作帳行情」更像是一種高風險的市場博弈,而非穩賺的保證。有太多次,市場預期作帳,主力卻反手「倒帳」(提前賣出)的慘案。將其視為一個觀察籌碼動向的「參考」,遠比你直接跳下去「猜」來得安全。
結論:三大法人是什麼?— 你的「觀測指標」,不是「跟單明牌」
「三大法人是什麼?」他們是台股市場中,擁有最多資金、最足夠資訊、最專業團隊的三群玩家。他們的動向,毫無疑問地主導著市場的風向。
身為散戶的我們,學習觀察「籌碼面」,就是學會觀察這三隻巨鯨的游動方向。
-
外資的動向,告訴你大盤與權值股的長期趨M勢。
-
投信的動向,告訴你中小型股的波段熱點。
-
自營商的動向... 則提醒你短線交易的凶險。
最終建議: 「參考」巨鯨的動向,但用「自己的腦袋」決策。 三大法人不是神,他們也會犯錯、也會追高殺低、也會被套牢。
一個聰明的投資者,會將「法人籌碼」視為拼圖中的一塊,結合「基本面」(公司是否賺錢)與「技術面」(股價走勢型態),來形成自己的投資決M策。永遠不要因為「外資買了」就盲目跟進,而是要問自己:「外資為什麼買?這個理由我認同嗎?」
學會看懂他們的語言,但不被他們的聲音所綁架,你才能在這片波濤洶湧的股市海洋中,游得更穩、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