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MarketWatch》在 2025 年 4 月 28 日 的報導,有分析師指出,華為 據報即將測試一款新的 人工智慧 (AI) 晶片!哇賽,聽到這裡,大家腦中是不是立刻出現一個大問號:難道,華為要來挑戰輝達的霸主地位了嗎?!
不過,同一則報導也引述了分析師的說法,認為像 輝達 這間美國的 晶片製造巨頭,應該「不必太過擔憂」!咦?為什麼呢?對手都推出新的 AI 晶片了,怎麼還不用擔心?這中間到底有什麼「眉角」?
華為的新武器:據報是「Ascend 910D」!樣品最快下個月就到?
這款據報是 華為 新武器的 AI 晶片,根據《華爾街日報》引述知情人士的消息,很可能是 Ascend 910D!
報導提到,華為 計畫跟其他中國本土的科技公司一起測試這款晶片,而且預計「下個月」(也就是 2025 年 5 月)就能拿到首批樣品進行測試了。這顯示這款晶片確實正在積極推進中。
華為 這家公司自從 2019 年就被美國列入「實體清單」後,獲取美國技術的管道就受到很大限制。在這樣的困境下,他們據報還能推出新的 AI 晶片 來挑戰 輝達 的 H100 晶片(這可是目前訓練全球最強大 AI 模型的主力晶片!),不得不說他們的研發能力和韌性確實不容小覷!
不過,就像前面提到的,雖然消息很震撼,但這個 AI 晶片 的消息,目前「仍處於早期開發階段」。而且,即使消息還只是「據報」,但光是這個傳聞,在今天(週一,28 日)已經對部分在美國上市的 晶片股 造成了負面影響!包括 輝達 自己,股價下跌了約 2%;其他像 美光科技 (MU) 跌了 1.5%、台積電 ADR (TSM) 也跌了約 1%、超微半導體 (AMD) 跌了 0.26%。只有 英特爾 (Intel) 逆勢上漲了逾 2%。(這裡呈現當時股市反應)
為什麼分析師說不用太擔心?關鍵在「性能差距」和「市場限制」!
雖然 華為 新推出的 AI 晶片 看起來展現了他們在技術上快速創新的能力,但為什麼前面提到的分析師 Richard Windsor (他是 Radio Free Mobile 研究機構的創辦人)會說 輝達 不必太過擔憂呢?原因主要有兩個:
性能可能不如輝達產品: 報導指出,即使 Ascend 910D 據說採用了能提升效能的先進封裝技術,能整合更多矽晶圓,但在性能上,可能還是不如 輝達 的 H100 晶片。而且,它的耗電量更高、效率也更低!這在追求高效能和低能耗的 AI 晶片 領域,是個不小的劣勢。
吸引力侷限在中國國內市場: 由於美國的出口限制,輝達 最頂尖的 H100 晶片 無法直接賣給中國企業。甚至連輝達專門為符合美國規定而開發的 H20 晶片,在這個月稍早(2025 年 4 月)也遭到了川普政府 的禁止銷售!在這樣的情況下,華為 的 AI 晶片 即使性能打不過 輝達,但因為中國國內客戶沒有其他選擇,它的主要吸引力很可能會侷限在中國國內市場。
回顧華為 Ascend 家族:從台積電到中芯,製程的「天花板」在哪?
這款 Ascend 910D 也不是 華為 Ascend 系列的第一款產品了。回顧一下它的歷史:
- Ascend 910:在 2019 年推出,當時是使用 台積電 (TSMC) 的 7 奈米製程 製造的。
- Ascend 910B:在 2023 年推出,這款就改用了中國本土的 中芯國際 (SMIC) 的 7 奈米製程 製造。這顯示了在美國限制下,華為轉向了國內的晶圓代工夥伴。
- Ascend 910C:據報也由 中芯國際 以 7 奈米製程 製造。雖然路透社報導說 910C 預計下個月(2025 年 5 月)開始出貨,但《華爾街日報》提到,一些工程師認為它在性能上仍然無法與 H100 相比擬。
分析師 Windsor 指出,華為 之所以積極推出這些 AI 晶片,正是受到「西方與中國之間裂痕加深」以及「中國擺脫對西方技術(如 AI 晶片)依賴的需求」所驅動。這也是當前 美中晶片戰 的核心原因之一。
他也認為,華為 的 晶片製程 可能會一直受限於 7 奈米水準。這是因為從 台積電 和 英特爾 (Intel) 的經驗來看,7 奈米 製程已經達到了「多重曝光 (multipatterning) 技術」生產的極限。要在往更先進的製程推進,需要用到更先進的技術(例如 EUV),而這些技術目前在美國的限制下,是中國難以取得的。
AI 模型競賽不看晶片?DeepSeek 的案例與經濟效率的考量!
有趣的是,報導還提到了中國的 AI 新創公司 DeepSeek 的一個案例。他們曾經展示了基於 輝達 次一級的 H800 晶片(這款也是針對中國市場調整以符合美國出口管制,但後續也被禁了)訓練出來的 AI 模型,表現竟然跟 OpenAI 和 Meta 開發的模型「不相上下」!這一度震驚了市場。
Windsor 對這個案例的解讀是:這證明了「即使限制中國取得先進晶片,也無法阻止其開發尖端模型」!也就是說,中國的 AI 研發能力很強,就算拿不到最頂級的晶片,還是有辦法做出很厲害的模型。
但是! Windsor 緊接著強調,這會「損害其經濟效率」!他解釋說,輝達 最新的 Blackwell 晶片 是專門為了處理「兆級參數 (trillion-parameter) 模型」這種未來更大、更複雜的 AI 模型所設計的。如果沒有像 Blackwell 這樣的頂級晶片,開發者在訓練和推理這些模型時,將面臨「更長的訓練時間」與「更高的訓練、推理成本」!
Windsor 認為,在開發像軍事用途的模型時,成本可能不是最重要的考量。但在決定 AI 全球主導地位 的「民用市場」上,成本就是一切!誰能用更低的成本訓練和運行更強大的 AI 模型,誰就能在市場上取得優勢。
他也指出,雖然訓練與推理成本上升「不會影響中國國內 AI 發展的前景」,但真正決定美國圍堵策略成敗的,是「中國以外的全球市場」!中國的 AI 如果想在中國以外的市場競爭並贏得客戶,將面臨巨大劣勢,因為「它將更昂貴,且通常會附帶額外條件」(例如可能涉及的數據安全或技術可靠性疑慮)。
輝達的潛在風險:中國政府力推「國產替代」與 CUDA 平台!
雖然分析師 Windsor 認為 華為 不會直接在全球市場 與 輝達 形成競爭,因此對 輝達市場佔有率 大幅流失的擔憂是「過度反應」了。
但是,他也點出了 輝達 在中國市場 仍然面臨另一項潛在的風險!那就是中國政府 可能會強力推動「國產替代」策略,甚至強迫中國的私營企業從 輝達 的 CUDA 運算平台 轉向支持 華為 等中國本土公司的運算平台!
CUDA 是什麼?它是 輝達 獨有的平行運算平台和 API,可以讓軟體工程師更容易地利用 輝達 GPU 的強大運算能力。CUDA 是 輝達 的一個重要「護城河」,很多 AI 應用和框架都是建立在 CUDA 之上的。如果中國政府真的強力推動國內企業放棄 CUDA,轉而使用華為或其他國產平台的技術,這將會直接影響 輝達 在中國市場 的營收和生態系發展!這或許是 輝達 在面對中國競爭時,除了晶片性能外,更需要擔心的點。
總結:華為的努力值得關注,但輝達的全球霸主地位短期難撼!
總結一下這則 2025 年 4 月 28 日 的重要新聞和分析師觀點:
華為 確實正在積極研發新的 AI 晶片 (Ascend 910D),這是他們在美國嚴格限制下,為了解決「卡脖子」問題、實現「國產替代」的重要一步。他們的創新能力和韌性令人印象深刻。
但是,根據分析師 Richard Windsor 的看法,這款 AI 晶片 在性能和效率上,目前可能還無法與 輝達 最頂尖的 H100 甚至未來的 Blackwell 相匹敵。加上 華為 在全球市場面臨的種種限制,他們的主力戰場很可能還是中國國內市場。
Windsor 認為,雖然 美中晶片戰 持續,中國在 AI 模型開發上有所進展,但缺乏頂級晶片會導致「經濟效率」較差,這將是它們在全球民用 AI 市場 競爭時的巨大劣勢。
不過,輝達 在中國市場 也不是完全沒有風險,來自中國政府推動「國產替代」和轉換 CUDA 平台 的壓力,是需要持續關注的。
整體來看,這場 美中晶片競爭 的戰火還在持續,華為 的努力是值得關注的對手,但根據這份 2025 年 4 月 28 日 的分析,輝達 在 AI 晶片 領域的全球霸主地位,短期內似乎還是難以撼動的。市場對此消息造成的股價反應,可能有點「過度反應」了(至少分析師是這麼認為的)。
投資永遠伴隨風險,在這些複雜的科技競爭和地緣政治局勢下,保持對產業動態和分析師觀點的關注,能幫助我們更理解市場背後的邏輯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