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終的結果,竟然是以微軟「主動放寬獨家協議」告終! OpenAI獲准與甲骨文(Oracle)等競爭對手簽署巨額雲端服務合同,甚至預計到2030年,OpenAI將支付給這些微軟競爭對手的費用,會超過微軟本身!
這從表面上看,好像是微軟「拱手讓出數百億美元」的訂單,但真相絕對沒有那麼簡單! 為什麼科技專家們反而認為:微軟「賺翻了」? 這場「放手」的背後,藏著什麼樣「更精明的算盤」? 它又是如何讓微軟「避開AI燒錢陷阱」的? 讓我們一起來深入解析這場關於「微軟與OpenAI的算力博弈」的「戰略風暴」!
這場博弈的起點,是OpenAI對「通用人工智慧(AGI)」的「無限野心」!
-
微軟的「專用建設」: 自2024年初,微軟便積極為OpenAI建造多個專用資料中心,其中包含了在威斯康辛州耗資數十億美元、能耗近1GW的「Fairwater」超級電腦項目!
-
奧特曼的「不滿足」: 然而,OpenAI執行長奧特曼認為這些「遠遠不夠」! 他要求微軟在本世紀末前,提供「數吉瓦級別的額外算力」! 這等同於要求微軟再投入數百億美元購買輝達晶片和電力基礎設施!
-
矛盾激化: 工程延誤進一步激化了雙方的矛盾! 據與會者透露,奧特曼曾直言,微軟的拖延是OpenAI實現AGI的「最大障礙」! 甚至在一次會議上,奧特曼質問微軟資料中心負責人Noelle Walsh為何無法縮短工期!
微軟的「謹慎算盤」!避開「過度建設」的燒錢陷阱! 🛡️
面對奧特曼「無底洞」般的算力需求,微軟內部開始發出「警覺」,這也是微軟「放手」的關鍵原因!
-
財務長的「過度建設」警告: 微軟財務長Amy Hood的團隊不斷警告,如果「盲目滿足OpenAI的擴張需求」,可能導致「過度建設」,最終會「無法收回投資」! 畢竟,OpenAI的野心,相當於要求微軟承擔「數兆美元」的風險!
-
監管壓力下的「務實自保」: 另一個關鍵因素是「監管」! 微軟執行長Satya Nadella對「微軟控制OpenAI」的監管指控高度警覺! 當時,聯邦貿易委員會(FTC)和歐盟的調查正在進行中! 為了避免被指控「扼殺OpenAI的競爭力」,Nadella指示團隊與OpenAI達成新協議:微軟保留優先供應權,但可選擇「滿足」或「放手」讓OpenAI另尋供應商!
-
專家的結論:「賺翻了」! Equity Armor Investments的投資組合經理Joe Tigay坦言:「如果OpenAI只用Azure當然更好,但現實是必須管理風險。」 Gabelli Funds的分析師則認為,這讓微軟能「更好應對需求波動」,並保持「自由現金流更穩定」! 這種「務實的生存智慧」,讓微軟成功「避開了盲目燒錢的陷阱」!
微軟的「核心利益」仍穩固!甲骨文的「難以實現」承諾? 🎯
儘管OpenAI簽下了甲骨文等競爭對手,但微軟在這場博弈中,「核心利益」仍然穩固!
-
壟斷「AI訓練」最關鍵環節: 微軟雖然放寬了協議,但它「仍是唯一為OpenAI提供大模型訓練超級電腦的雲端服務商」! 這正是AI開發中「最關鍵的環節」!
-
持續「抽成與白嫖」: 微軟持續從OpenAI飆升的營收中抽取20%分成! 此外,微軟還能「免費使用」其模型技術用於自家Copilot產品! 預計到2030年前,OpenAI仍將向微軟支付約1,350億美元的伺服器租賃費用!
-
甲骨文的「承諾疑慮」: 微軟內部對甲骨文能否兌現2032年前提供4.5GW容量的承諾,持有「高度質疑」,認為這在「物理上可能難以實現」! 投資人也有類似懷疑! 這種質疑,反而凸顯了微軟「更符合成熟科技公司的財務紀律」!
總結來說,微軟與OpenAI的這場「算力博弈」,是AI時代科技巨頭間的戰略縮影! 微軟的「放手」,不是「軟弱」,而是一種極為精明的「風險管理」和「資本控制」策略! 它成功地將AI燒錢的風險,轉嫁給了願意冒險的供應商(如甲骨文),同時「鎖住」了AI訓練的核心技術和持續的收入分成! 這場遊戲的最終結局,或許將證明Nadella比奧特曼「更懂得如何玩轉資本市場」!
你認為,甲骨文真的能在2032年前交付4.5GW這樣「天量」的算力容量嗎? 這會不會成為OpenAI的下一個「供應鏈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