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正式開始之前,先來個「簡單粗暴」的解釋!
-
PPI是什麼?: 生產者物價指數(Producer Price Index,簡稱PPI),簡單來說,就是「紀錄每個月國內生產廠商的產品出廠價格的變動狀況」! 你可以把它想像成,當麵包工廠的麵包「出爐、準備出貨」時的價格! 這個價格,不是最終消費者在超市買到的售價喔!
-
為什麼重要?: 為什麼「出廠價」這麼重要? 因為生產成本的變化,通常會「領先反映」在出廠價上! 當廠商的出貨價格越來越高,很可能代表他們的「生產成本」也越來越高! 這些成本,最終都會「轉嫁」給消費者,導致我們在商店看到的商品價格也「水漲船高」!
-
「通膨」的先行指標: 所以,PPI就被視為「預測通貨膨脹的先行指標」! 當我們看到PPI開始「持續上漲」,就得「提高警覺」,因為這可能預示著,一場「通膨風暴」即將來襲!
PPI「不只一個數字」!三大類別,讓你從不同角度看懂經濟脈動!
你可能以為,PPI就是一個簡單的數字! 但其實,它會分「三大類別」,每個類別底下還有幾百幾千個細項! 雖然我們不用全部搞懂,但了解一下,能幫助我們從「更全面的角度」去觀察經濟!
1. 產業類PPI(Industry classification)
這類PPI是「以產業分類」的,例如:
-
製造業PPI:反映製造業的「出廠價變動」!
-
運輸倉儲業PPI:反映運輸、倉儲服務的「價格變動」!
這類PPI適合我們從「產業的角度」去分析,看看到底是哪個產業,正在「帶動價格的上漲」!
2. 商品類PPI(Commodity classification)
這類PPI就「更細」了,它包含了商品和服務! 舉個例子:
-
雞蛋PPI:看雞蛋的「出貨價格」變動!
-
玉米PPI:看玉米的「出貨價格」變動!
-
卡車貨運PPI:看卡車貨運服務的「價格變動」!
這類PPI,適合我們去了解「特定商品或服務」的價格走勢!
3. FD-ID系統(Final Demand-Intermediate Demand System)
這個類別的名字聽起來有點「繞口」,但概念很簡單! 它把商品製造過程中的「中間需求(Intermediate Demand)」和「最終需求(Final demand)」都考慮進去! 舉個例子:
-
工廠製造的「紙」就是「中間需求」!
-
經過設計、裝訂、編輯等流程完成的「書」,就是「最終需求」!
這個分類,能更全面地反映從「原料」到「成品」整個過程中的價格變化! 而我們常聽到的「核心PPI」,也屬於這個分類喔!
什麼是「核心PPI」?剔除「高波動性」項目,看清價格「真實趨勢」!
-
核心PPI(Core PPI)是什麼? 它的意思,就是「不包含高波動性質項目的PPI」!
-
「高波動性」是什麼?: 通常指的是食物、能源、貿易服務! 為什麼要排除它們? 因為這些東西的價格,很容易受到「短期因素」(例如氣候變遷、地緣政治、供給量變動)的影響,波動非常大!
-
為什麼要看核心PPI?: 有些分析師會傾向「排除短期波動」的價格變動去分析價格變化,這樣才能看清楚「價格變動的真實趨勢」!
所以,當我們在看PPI數據時,別忘了也看一下「核心PPI」的走勢! 它的趨勢,通常會「更和緩」,更能反映經濟的「真實脈動」!
PPI vs CPI:一籃子商品「誰先漲」?誰漲「誰有理」?
這是很多人最常問的問題! PPI和CPI,到底有什麼「不同」?
1. 角度不同
-
PPI是從「生產者(賣方)角度」觀察價格變動!
-
CPI是從「消費者(買方)角度」觀察價格變動!
2. 定義不同
-
PPI是「產品出廠價格指數」!
-
CPI是「民眾消費指數」!
3. 用途不同
-
PPI因為「公佈時間早於CPI」,所以被認為是CPI的「先行指標」!
-
CPI則是衡量「最終物價」的指標!
簡單來說,你可以想像成:PPI是「上游」的價格,CPI是「下游」的價格! 正常情況下,上游的價格變化,會「慢慢地傳導」到下游! 所以,我們通常會看到PPI先動,然後CPI跟著動!
「PPI與CPI的剪刀差」:為什麼要擔心?
-
什麼是「剪刀差」?: 有時新聞上會看到PPI、CPI有剪刀差,意思是說PPI在上漲,但是CPI在下跌;或者是PPI在下跌,CPI在上漲!
-
為什麼會發生?: 這代表「上游的價格和下游的價格」,出現了「背離」!
-
為什麼要擔心?: 如果剪刀差「過大」,代表一個國家經濟可能面臨較高的「通貨膨脹」! 這種情況下,可能會讓經濟產生「停滯性通貨膨脹」(Stagflation),這又稱為「滯漲」! 這代表「通膨過大的警訊」,是我們必須「特別關注」的!
PPI指數要去哪裡查?發布時間是什麼時候?
-
美國PPI:由「美國勞工統計局(Bureau of Labor Statistics,簡稱BLS)」公佈! 發佈時間通常是「每個月9~15日不等」!
-
台灣PPI:則是由「行政院主計總處綜合統計處」公佈!
-
怎麼看? 通常我們會看「生產者物價指數年增率」,也就是今年跟去年比較起來,增加了多少(也就是常聽到的YOY)!
快速重點整理,讓你秒懂PPI!
-
PPI是「出廠價」的變動狀況,是衡量生產者的物價!
-
CPI是「零售價」的變動狀況,是衡量消費者的物價!
-
PPI是CPI的「先行指標」!
-
PPI持續上漲,代表有通膨風險!
-
PPI與CPI的「剪刀差」過大,代表經濟可能面臨停滯性通貨膨脹,是個「警訊」!
希望這篇文章能讓你對PPI有更深入的了解! 了解這些經濟指標,就像是掌握了看懂經濟「天氣預報」的能力! 在未來的投資路上,也能幫助你做出「更明智的判斷」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