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CP 型態是什麼?美國投資冠軍馬克.米奈爾維尼的致勝法寶
要了解 VCP 型態,首先必須認識其創始人——馬克.米奈爾維尼。馬克是一位在美國投資界聲名顯赫的投資大師,他以其卓越的績效而聞名。在 1997 年和 2021 年的美國投資冠軍大賽中,他分別創下了驚人的年化報酬率 155% 和 338.42%,充分展現了其投資策略的有效性。
馬克.米奈爾維尼的超級績效:VCP 是他的「聖盃」
馬克.米奈爾維尼本人將 VCP 型態視為他投資生涯中的「聖盃」。他提到,他經手的每一筆成功的交易都符合 VCP 的概念,並透過運用 VCP 創造了令人稱羨的超級績效。他的多本著作,甚至直接以「超級績效」為名,可見 VCP 在他投資體系中的核心地位。
VCP 的核心概念:供需法則與最小阻力
那麼,到底什麼是 VCP 型態呢?簡單來說,VCP 呈現出市場供需法則運作的結果。在股價上漲的過程中,通常會經歷一段時間的盤整。在盤整期間,股價會出現多次的收縮(下跌),而每次收縮的幅度都會比前一次更小,這代表價格波動和成交量都在逐漸萎縮,最終形成所謂的「最小阻力」。
股價波動收縮的過程:從多次收縮到突破
更具體地說,當一檔股票經歷一段時間的大幅上漲後,通常會進入盤整階段。在這個階段,股價會經歷 2 到 6 次的「收縮」(以 T 來表示)。隨著一次次的波動,成交量會開始萎縮,而股價波動的幅度也會越來越小,逐漸收縮到極限。這種現象代表著股票已經被法人大量承接,市場上願意出售的股票越來越少。當股價最終突破這個收縮的極限時,往往會出現一個明顯的突破口,這就是 VCP 型態中最佳的進場機會,也就是馬克所說的「樞紐點」(pivot buy point),也有轉折買進點的意思。此時,只需要少量的買盤就能夠將股價推升至更高的水平。
VCP 與 SEPA 策略的關聯:價漲量增、價跌量縮
VCP 型態的概念基本上與馬克的 SEPA 策略(特定進場點分析)的主軸高度一致,即「價漲量增、價跌量縮」。當股價上漲時,成交量放大,表示買盤強勁;當股價下跌或盤整時,成交量萎縮,表示賣壓減輕。這種量價關係正是市場供需法則的直觀體現。
籌碼轉移與穩定:法人承接是關鍵
VCP 型態呈現出量價關係,也就是籌碼成交量和價格波動兩者之間的互動。當股票的籌碼逐漸轉移到法人買盤手中時,隨著價格波動的逐漸收縮,流入市場的供給籌碼就會越來越少,市場上的弱勢投資人也相繼出局,使得籌碼變得相對穩定。在這個階段,只需要少量的買盤,股價就很容易向上突破。
VCP 策略的優勢:快速選股與精準判斷買入時機
學習並運用 VCP 型態進行投資,具有以下幾個顯著的優勢:
優勢一:快速篩選高命中率的股票型態
股價如果能夠成功向上突破 VCP 型態,通常代表著股價即將進入一個正面的發展階段。雖然具有 VCP 型態的股票不一定都能成功突破,但是,那些能夠成功突破的股票,往往都具備 VCP 型態的特徵。因此,學會觀察 VCP 型態能夠幫助投資人快速篩選出符合高潛力突破的股票,從而提高選股的命中率。
優勢二:精準判斷最佳進場買點
馬克.米奈爾維尼本人非常擅長觀察哪些股票即將突破 VCP 型態,並以此找到最佳的進場買點。當市場上的浮動籌碼不再活躍,成交量也明顯萎縮之後,股價的波動也會趨於平緩。此時,投資人使用 VCP 型態可以避免誤入過於擁擠的交易,並且鎖定的股票通常也不會是市場上過度受到關注的標的。
避免過於擁擠的交易,鎖定非大眾焦點股
與此相反,如果股價的價格與成交量沒有呈現趨緩的跡象,那就代表市場上的籌碼還不夠穩定,此時進場的風險也會相對較高。總而言之,學會觀察 VCP 型態,能夠有效地幫助我們判斷進可攻、退可守的理想進場機會。
如何使用 VCP?VCP 選股的三個核心條件
要成功運用 VCP 型態進行選股,需要滿足以下三個核心條件:
條件一:股票處於第二階段上升趨勢
在馬克.米奈爾維尼所提出的 SEPA 策略中,他提到強勢股和任何股票一樣,都會經歷一個生命循環。他將這個循環歸納為四個階段,分別是:整理期、承接期、做頭期和下降期。他發現,幾乎每一支強勢股的大幅上漲走勢,都發生在第二階段的承接期。因此,他建議最好在這個階段買進,一旦此時進場,股價通常不久就會出現強勁的漲勢。
SEPA 策略的四大階段:整理、承接、做頭、下降
了解 SEPA 策略的四個階段,有助於我們判斷股價所處的位置,從而更有效地運用 VCP 型態。第二階段的承接期是強勢股開始展現其上漲潛力的關鍵時期。
第二階段的關鍵特徵:股價、均線、成交量等指標
第二階段的承接期通常具有以下特徵(但並非所有參數都必須完全符合,最基本的法則是股價要高於 200 日移動平均線 (200MA),若股價長期低於 200MA,則代表股價處於下降趨勢,就不需要考慮):
- 股價高於 200MA。
- 200MA 本身處於上升趨勢。
- 150MA 高於 200MA。
- 股價處於明顯的上升趨勢,波段高點與回檔低點持續墊高,呈現階梯狀的走勢。
- 短線均線(例如 50MA)位於長線均線(例如 150MA、200MA)之上。
- 在日線和週線圖上,股價在上漲時成交量放大,正常回檔時成交量萎縮。
- 在日線或週線圖上,高於平均成交量的上漲線形的數量多於下跌線形的數量。
均線 (MA) 是最常被用來輔助觀察趨勢方向的指標。除了 200MA 和 150MA 之外,還有其他參數可以設定,投資人可以根據自己的交易風格和偏好進行調整。如果您對均線有興趣,可以進一步研究不同參數的均線所代表的意義。
條件二:價格波動呈現收縮,每次回檔為前一次的一半
在滿足第一個條件的前提下,我們需要觀察股票的價格波動是否呈現收縮的型態,並且成交量也明顯萎縮。一個典型的 VCP 型態的發展過程中,通常會看到股價呈現 2 到 6 次的波浪收縮。第一次的波浪收縮幅度通常會比較大,接著,收縮的幅度會開始越來越小,收縮期間的價格波動幅度持續縮小,成交量也明顯萎縮。當股價最終突破這個收縮型態的高點時,通常就是一個不錯的買進時機。
2-6 次的波浪收縮,幅度一次比一次小
VCP 型態最主要的特徵就是價格波動的收斂。每一次的回檔整理都應該比前一次的回檔幅度要小,這表示市場的賣壓正在逐漸減輕。
回檔幅度約為前次波浪的一半:像擰毛巾一樣
一般來說,波浪的回檔程度約為前一次波浪幅度的一半。例如,如果第一次波浪呈現 25% 的回檔,那麼第二次回檔的跌幅可能收縮到 15%,接著越來越小,例如 12%、6%、3%,這表示願意出售股票的人越來越少,股價的修正幅度也開始緩和下來。馬克.米奈爾維尼用一個生動的比喻來形容這個過程,就像是一條吸飽水的毛巾,第一次擰水時會流出大量的水,第二次擰水時會流出少量的水,第三次會流出更少的水,到了第四次、第五次,可能連一滴水都擰不出來了。當一滴水都擰不出來時,就代表市場上的供給賣壓已經完全消失,此時只需要少量的買盤就能夠將股價推升至更高的水平。
條件三:時間壓縮
一個健全的整理期間,可能需要花費 3 到 65 週的時間。在這段時間內,如果價格行為呈現 VCP 的性質,將有助於籌碼的安定,隨後股價走勢遭遇龐大賣壓的可能性也會比較低,股票出現立即或持續性漲勢的可能性也更高。
健康的整理期:3-65 週,有助於籌碼安定
適當的整理時間對於 VCP 型態的成功至關重要。過短的整理時間可能意味著籌碼尚未完全沉澱,而過長的整理時間則可能暗示著股價上漲的動能已經減弱。
避免盤整期間的急漲行情
在盤整走勢期間,如果突然爆發急漲行情,投資人最好要避開。因為消化籌碼需要時間,讓籌碼從弱勢投資人手中轉移到強勢投資人手中需要一個過程。在短期內還沒有完成籌碼消化的情況下就出現急漲,即使股價的型態符合 VCP 的標準,其風險依然相對較高。
VCP 出現後的後續觀察重點:判斷強勢股的四大特點
當我們觀察到股價的價格行為呈現 VCP 型態之後,還可以持續觀察股價是否具備以下四個強勢股的特點,以進一步確認其突破的可能性:
特點一:向上突破後,出現跟進的價格走勢
最好的情況是,在股價向上突破 VCP 型態後,能夠出現連續幾天的大量漲勢。這通常被認為是區別機構買盤和散戶買盤的一個重要判斷基準。如果上漲的走勢有機構買盤介入,那麼在價格向上突破之後,通常會出現持續好幾天的買盤,推動股價繼續上漲。相反地,如果是散戶買盤主導的突破,後續的買盤往往不會持續太久。
特點二:最初上漲過程,價格收高機會超過收低機會
在價格向上突破 VCP 型態之後,我們可以觀察第一個或第二個星期的上漲與下跌天數。通常來說,上漲的天數越多越好。如果股票有強勁的機構買盤承接,就會呈現持續性的上漲,因為機構法人通常打算持有龐大的部位,很難在短短的一兩天內就完成建倉。
特點三:網球行為:回檔整理後,價格強勁回升
當股票出現一段漲勢之後,通常會進行短期的回檔整理。如果這檔股票體質健全,那麼在回檔整理期間應該會相當短暫,可能只有幾天或一兩個星期,接著很快就會出現下檔的買盤支撐,並在幾天之內再次將股價推升至更高的水平。馬克.米奈爾維尼將這種快速反彈的現象比喻為「網球行為」,意指股價像網球一樣快速彈回,相反地,如果股價在回檔後遲遲無法反彈,就會像雞蛋一樣摔破。
簡單來說,最好的股票通常能夠很快地從拉回走勢中回升。如果您在買進之後,價格很快向上突破,並呈現出「網球行為」,那麼您可以考慮拉長持有股票的時間,以追求更大的獲利。
以下是一個 Netflix 在 21 個月內上漲 525% 的案例。股價在向上突破長達 6 個月的底部後,經歷了兩次短暫的回檔整理,分別為 5 天和 7 天,然後股價迅速回升並創下新高。這種快速回升的「網球行為」正是強勢股的典型特徵。
股票 | 期間 | 漲幅 | 首次回檔 | 首次回檔天數 | 第二次回檔 | 第二次回檔天數 |
---|---|---|---|---|---|---|
Netflix | 21 個月 | 525% | 5 天 | 短暫 | 7 天 | 短暫 |
特點四:價格大多收在線形上半部
在最初的上漲過程中,股價突破 VCP 型態之後,價格收在當日線形上半部的機會應該要大於收在下半部的機會。這表示買盤的力量相對較強。然而,如果當日的線形很短,那麼收盤位置就不特別具有參考價值。
VCP 出現後,此時該做什麼?尋找最佳買點與設定停損
當我們成功識別出 VCP 型態之後,接下來的關鍵就是尋找最佳的買入點,並在進場前設定好停損點,以控制投資風險。
最佳買進點:樞紐點(pivot buy point)
當 VCP 型態整理完成後,通常會出現一個「樞紐點」(pivot buy point)。此時被認為是最佳的買進時機,可以將其視為賣壓最小的臨界點。在這個時候,股價的行為通常呈現出「價漲量增、價跌量縮」的量價關係,一旦突破樞紐點,股價往往會展開一波新的漲勢。
進場前先設定停損
股價在突破樞紐點之後,有時可能會重新拉回到樞紐點的區間。馬克.米奈爾維尼提到:「只要價格不跌破停損點,我就會試著讓股票擁有足夠大的彈性空間。」但他同時認為,每個人應該根據自身的情況和風險承受能力來設定停損點。以他自己的做法為例,他通常會將停損點設定在買入價格下方約 7-8% 或更低的位置。
他在書中強調,投資人在進場之前就應該制定好相關的計畫,這個計畫通常包含以下三個重要的部分:
- 設定起始停損點:通常初始停損點會設定在低於預期獲利的一半或更低的位置,以控制潛在的損失。
- 重新進場條件:即使股價觸及停損點而出場,只要後續再次滿足買進的條件,仍然可以考慮重新進場。
- 獲利了結:隨著股價的上漲,逐步向上調整停損點,並在獲利達到一定程度後,設定獲利了結點,鎖定利潤。
在《超級績效 2》這本書中,馬克.米奈爾維尼還提到一位著名的基金經理人保羅·都鐸·瓊斯 (Paul Tudor Jones) 在其座位背後掛了一張紙,上面寫著一句話:「輸家攤平虧損」(Losers average losers)。馬克認為這短短的幾個字蘊含著無限的智慧,說明只有虧損的投資人才會不斷地向下攤平虧損的部位。他指出,許多投資人經常會受到價格的誘惑,例如看到某檔股票原本價格是 25 元,現在下跌到 20 元,就覺得很便宜而想要買入。但馬克認為,這往往只是投資人欺騙自己的藉口,大多數人只是不想承認自己當初的投資判斷是錯誤的。他極力反對向下攤平這種做法,並強調與其在虧損時不斷買入,投資人更應該在進場之前,就事先設定好停損點,做好完整的投資計畫。
VCP 交易操作的注意事項:避免常見的誤解與嚴格執行停損
在實際運用 VCP 型態進行交易操作時,有幾個重要的注意事項需要投資人特別留意,以避免常見的誤解並有效地控制交易風險。
注意事項一:對 VCP 的誤解
從字面上來看,「價格波動收縮型態」似乎很簡單,好像只要觀察到股價呈現收縮的型態就可以了,但這也是對 VCP 型態最常見的誤解之一。一個「合格的」VCP 波動收斂型態,需要同步搭配 SEPA 策略,也就是說,不僅要符合 SEPA 策略的長期特徵,還需要考慮 VCP 短線型態的判斷,確認股價是否真的出現波動縮小的現象,並在樞紐點這個關鍵的突破口進行買進。同時,還需要考慮到適當的停利和停損方式,這樣才能將 VCP 轉化為實際可行且有效的交易策略,而並非僅僅透過肉眼就能夠簡單判斷的。
注意事項二:突破失敗就該認賠
即使股票呈現出 VCP 型態或者展現出強勢股的性質,最終也未必能夠成功突破。任何交易策略和方法都需要考慮到可能出現的負面結果,畢竟在現實世界中,經常會發生突發狀況,股價的走勢很可能不會完全按照預期的方向發展。對於負面的情況,馬克.米奈爾維尼認為,應該始終以風險控制為最優先的考量,一定要事先設定好停損點,才能夠有效地保住既有的獲利。如果情況非常嚴重,甚至可以在股價觸及停損點之前就先減少持有的部位規模,或者直接認賠出場。
他指出,停損點的設定原則上不應該超過預期獲利的一半,而對於大多數投資人來說,無論平均的獲利有多大,單筆交易的停損都不應該超過買入價格的 10%。嚴格執行停損是控制投資風險、保護投資本金的關鍵。
總結:VCP 概念及 SEPA 策略至今仍不過時的交易策略
總結來說,VCP 型態的概念以及馬克.米奈爾維尼所提出的 SEPA 策略,至今仍然是一種非常實用且不過時的交易策略。下圖是馬克在 Twitter 上分享的推文內容,分別是 1904 年的市場走勢圖以及 2019 年的市場走勢圖。他指出,在長達 30 年的時間裡,他觀察到的市場規則仍然沒有發生任何改變,因此他仍然使用同樣的方法和交易策略來獲利。由此可見,Mark Minervini 在投資策略上的思考方式非常值得我們學習。
許多人可能會希望直接獲得一個策略公式,然後將其套用到選股軟體中就能自動選出股票。但實際上,投資並非如此簡單。首先,大多數人可能會對策略產生誤解,認為只要方法是對的,照著方法操作就能找到高勝率甚至百分之百勝率的方法。但事實上,這並不是 Mark 能夠獲得超級績效的真正原因。這個策略的效果,並非建立在超高的勝率之上。雖然這類策略可能能夠提高整體的期望值,勝率或許也不錯,但並不一定像人們想像中那麼高,否則就不需要如此強調停損和風險控制的重要性。
事實上,許多成功的交易策略,即使勝率僅有 30% 到 40%,但只要盈虧比足夠高,並且能夠有效地控制風險,依然能夠獲得長期的正期望值。有些策略的勝率甚至只有 15% 到 20%,但其低勝率的原因往往是為了追求更嚴謹的風險控制,並且在獲利時能夠獲得巨大的回報,盈虧比非常高,這種策略同樣能夠獲得長期的向上結果,並且具有良好的風險控制效果。
我認為 VCP 型態主要有以下三個特點:
- 提高成功率,且邏輯清晰
- 易於進行風險控制
- 高周轉率,提高資金使用效率
以下我們將分別探討這三個特點:
1. 提高成功率,且邏輯清晰
Mark 給出的策略型態,包含了長期的趨勢判斷(SEPA 策略),以及短期的型態(VCP 型態)。但並不是只要股價的形狀符合這些描述,就能夠成為一個賺錢的策略,關鍵在於理解獲利或者高成功率、以及額外正期望值背後的原因。Mark 在其著作中給出了清晰的理由,包括籌碼面慢慢變得乾淨、價格與成交量的反映說明市場上不再有大幅下跌的賣壓、機構法人買進股票需要時間等等。正是在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才構成了這個有效的投資策略。
2. 型態易於進行風險控制
VCP 型態的其中一個重要特徵是價格波動的收斂。當股價的波動再次突破收斂的區間時,其方向不是向上就是向下。較小的波動幅度有利於設定較小的停損點。例如,可以將停損點設定在 VCP 價格收縮的下緣。畢竟,如果股價跌破這個下緣,雖然可能只是假突破,但更大的可能性是代表這個型態已經失敗了。相較於突破區間後形成趨勢所帶來的潛在獲利,較小的風險控制能夠幫助投資人獲得更好的盈虧比率。
3. 提高周轉率
我認為這一點也相當關鍵,因為 VCP 型態通常出現在價格即將發動之前,並且策略會選擇在股價突破時才進場,這屬於右側交易策略。這不同於一些需要提前布局並漫長等待行情發酵的策略。VCP 在突破時才進場,賺錢或賠錢的反應相對會快很多,判斷對錯很快就會知道,如果判斷錯誤就立即停損出場。對於同一筆資金來說,這意味著在同樣的時間區間內,有機會參與更多次的交易。即使策略的勝率不是特別高,但只要策略整體具有正的期望值,在同樣的時間內周轉更多的次數,最終的結果也會相當不錯,甚至遠遠優於那些勝率很高但需要長期持有的策略。
許多投資人可能會誤以為高報酬是靠著做對某一次的大行情所獲得的結果,但那反而很可能是隨機的運氣,難以持續重複和複製。真正能夠帶來長期穩定回報的,是持續地運用具有正期望值的交易策略,並嚴格執行風險控制。而 VCP 型態正是這樣一種值得學習和應用的交易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