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聞最低價定在 3.5 萬歐元 代替高額關稅?
這項潛在政策的核心在於,歐盟可能不再主要依賴關稅比例來調控來自中國的電動車進口成本,而是直接為這些車輛進入歐洲市場設定一個最低的銷售價格底線。有消息來源向媒體透露,歐盟方面向中國提出的最低售價門檻可能設定在 3.5 萬歐元 (約合新台幣 120 萬元)。相較於直接課徵高關稅會侵蝕車企利潤,最低價格機制旨在確保進口的中國電動車不會以過低的價格傾銷,同時也可能為中國車企保留一定的利潤空間,被部分人士認為是一種更具彈性且較不具懲罰性的解決方案。
現行歐盟關稅壁壘:最高達 45.3% PHEV 成繞道選項
回顧先前的狀況,歐盟經過長時間的反補貼調查,認定中國汽車產業確實受益於「不公平補貼」,因此決定在現有的 10% 標準汽車進口關稅之外,對中國製電動車額外課徵不同程度的反補貼關稅。具體稅率因公司而異,其中比亞迪 (BYD) 面臨 17% 的額外關稅,吉利汽車為 18.8%,而上汽集團 (SAIC) 的稅率則高達 35.3%。這意味著部分中國電動車進入歐盟市場的總關稅最高可達 45.3%,構成一道相當高的貿易壁壘。值得注意的是,這波額外關稅主要針對純電動車 (BEV),並未包含插電式混合動力車 (PHEV) 型號,這也成為了近期市場變化中的一個重要觀察點。
歐盟官員與專家看法各異:效果與利潤的權衡
對於以最低價格取代關稅的方案,歐盟貿易專員謝夫喬維奇 (Maros Sefcovic) 表達了審慎的態度。他指出,任何設定的最低價格都必須像歐盟關稅一樣,具備有效的執行力和可操作性,同時也強調單一的最低價格可能不足以完全抵消中國汽車產業因政府補貼所造成的損害。然而,部分專家認為,相較於高關稅會犧牲中國車企利潤,最低價格機制可能更有利於其維持合理的利潤率。GlobalData 諮詢公司的分析師便指出,這也可能與美國對中國採取「對等關稅」的背景有關,中歐雙方可能更傾向於迅速解決部分貿易爭端,以避免貿易摩擦進一步升級。
市場影響分析:特斯拉面臨競爭、德國車商擔憂報復、PHEV出口暴增
這項潛在的政策轉變,可能對歐洲汽車市場產生廣泛影響。對於在歐洲銷量面臨挑戰的美國電動車龍頭特斯拉 (Tesla) 而言,儘管其主力車型 Model Y 已推出改款,但今年第一季在歐洲多國銷量下滑,若最低價方案實施,可能面臨更多中國電動車進入市場帶來的競爭壓力。
另一方面,部分歐洲國家和汽車製造商,特別是德國汽車製造商協會,則強烈反對對中國電動車徵收高關稅,主要擔憂此舉可能引發中國方面的報復性關稅,進而嚴重衝擊德國車企在中國這個龐大市場的銷售量。
從近期數據來看,市場變化已在悄然發生。雖然今年 2 月份中國品牌純電動車在歐洲的銷量微幅下降了 3.4%,但包括插電式混合動力車 (PHEV) 和輕度混合動力車在內的所有類型中國汽車在歐洲市場的總銷量,在同期卻實現了高達 64% 的增長,顯示歐洲消費者對中國汽車產品的興趣仍在。特別值得注意的是,由於 PHEV 不受歐盟額外反補貼關稅影響,今年 1 月至 2 月,從中國出口至歐洲的插電式混合動力車數量暴增了 892%,達到 25,900 輛,這項數據尤其引人注目,顯示 PHEV 已成為部分車企規避關稅壁壘、進入歐洲市場的有效途徑。
在此背景下,中國車企仍在積極推進歐洲擴張計劃。例如,比亞迪 (BYD) 仍計畫於 2025 年將其在中國廣受歡迎且價格極具競爭力的入門級電動車「海鷗」引入歐洲市場,預計將以「海豚 Surf」的名稱上市。儘管為了符合歐洲法規,其售價會高於中國市場的 7,500 美元起價,但預計在歐洲的基本售價仍將低於 2.6 萬歐元,有望對歐洲入門級電動車市場造成衝擊。值得一提的是,脫歐後的英國對此不受歐盟關稅影響,目前也無自行課徵類似關稅的計畫。
潛在影響:提高消費者成本 恐阻礙零排放目標
這項以最低價格取代關稅的政策轉變,其影響是複雜且雙面的。一方面,它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護歐盟國內的汽車製造商,使其免受過低價格競爭的衝擊;但另一方面,設定最低價格可能導致消費者購買電動車的成本增加,這可能與歐盟推動電動車普及、實現 2030 年道路上 3000 萬輛零排放汽車以及 2035 年僅銷售零排放新車的長遠氣候目標產生潛在的衝突或阻礙。
寫在最後:貿易談判持續 影響深遠
總結來看,歐盟考慮以最低價格取代對中國電動車的高關稅,是當前複雜貿易關係下的一種潛在應對策略。這顯示歐盟試圖在保護本土產業、應對所謂「不公平補貼」與維持與中國的貿易關係之間尋求平衡。然而,這項政策是否能有效達成目標,以及它對市場競爭格局、消費者、乃至於電動車普及進程的實際影響,仍有待觀察。歐盟與中國之間的電動車貿易談判預計將持續進行,其結果將對全球汽車產業的未來走向產生重要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