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加德提出一個非直觀的觀點:這些關稅,若歐洲不採取反制措施,可能反而具有「通膨降溫」(Disinflationary)的效果,而非許多人擔憂的推升作用。這番言論為理解貿易戰複雜影響提供了新的視角。
拉加德表示,雖然美國對中國和歐洲加徵高關稅可能在美國本土推升通膨,但對於歐元區來說,情況可能不同。她認為,目前整體效應仍難判斷,但若歐洲不對美國關稅採取報復性反制行動,從物價面來看,最終的影響可能偏向「通膨降溫」,而非通膨加劇(Inflationary)影響。
拉加德進一步闡述其邏輯,指出鑑於美中貿易戰持續升溫,中國可能出現產能過剩的情況,這些過剩產品找不到銷路,可能就會轉向歐洲市場。她認為,中國產品輸往歐洲的增加,將可能壓低歐洲本土商品的價格,特別是在當前歐元區需求面尚未強勁回升的時期。這種來自外部的價格壓力,將對歐洲物價產生抑制作用。
目前全球關稅戰線複雜,美中雙方互相加徵高額關稅,美國對中稅率達 146%、中國則回敬 125%(此為報導數據)。針對歐洲,美國總統川普對歐盟鋼鋁產品加徵 25% 關稅,歐盟雖有報復性清單,但同意暫緩 90 天執行,爭取談判空間。川普近日也表態希望與歐盟達成貿易協議,並將對歐盟出口品的「對等關稅」(Reciprocal Tariff)自 20% 暫時調降至 10%,試圖釋出善意。法國財長隆巴德則表示,希望雙方能避免報復性措施升級,推進真正的自由貿易協定。
儘管關稅戰線出現一些政策斡旋與暫緩執行的情況,但拉加德提醒,這波關稅政策所帶來的不確定性,已對歐洲經濟造成實際影響。她透露,歐洲央行可能在 6 月會議時重新評估其對歐元區的成長預測。她表示,雖然目前尚未從出口數據明顯看到關稅的直接衝擊(可能因企業預作準備、提前補庫存),但從採購經理人指數 (PMI)、採購與雇用意願等前瞻性指標來看,確實已出現經濟活動放緩的跡象,這與關稅不確定性可能有關。
然而,歐元區內部也存在反向的通膨推升壓力。拉加德提到,德國國會近期通過大規模的基礎建設與國防支出方案,這項財政刺激計畫預計將增加國內需求,可能帶來反向的通膨壓力。因此,未來歐元區將同時面臨來自外部(美國關稅/中國出口)的通膨降溫壓力,以及來自內部財政刺激的通膨推升壓力,兩者效應如何相互抵銷或疊加,尚須進一步觀察。
對於美國聯準會 (Fed) 近期頻頻遭總統川普批評是否影響央行獨立性,拉加德重申她對 Fed 主席鮑爾 (Jerome Powell) 的尊重,並強調:「歷史經驗證明,當央行失去獨立性時,經濟通常會伴隨成長下滑與通膨上升。」這番話再次凸顯央行獨立性對維護經濟穩定的重要性。她最後補充,美中關稅的高度對抗「是難以持續的」,相信雙方最終會展開「主要談判」,共同推進全球貿易秩序的重建。
歐洲央行總裁拉加德的觀點,她提出了美國關稅對歐元區物價可能帶來「通膨降溫」的非典型效應,主因在於中國產能轉向歐洲。然而,這並非單一故事,關稅政策的不確定性已開始體現在歐元區前瞻性經濟指標的放緩跡象中,可能導致 ECB 在 6 月下修成長預測。同時,內部財政刺激也帶來反向的通膨壓力。在外部潛在通膨降溫、內部潛在通膨推升以及貿易不確定性交織下,歐元區經濟前景充滿複雜性。各國央行獨立性與主要貿易夥伴最終重啟談判,被視為維護全球經濟穩定與秩序的關鍵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