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條針對AI的「十年禁令」並非單獨立法,而是悄悄地隱藏在預算案之中。目前法案已經送交參議院,預料兩黨之間,關於 AI 聯邦管制 與 州權限 之間的拉鋸戰將會進一步升溫,這項法案的命運,也因此充滿了高度的不確定性。
到底這項「AI禁令」會帶來什麼樣的影響?為什麼會引起這麼大的爭議?讓我們一起來深入剖析這場美國政壇的「AI大戰」!
「大而美法案」的暗藏玄機:十年AI禁令引爆州權爭議!
這項被川普推崇為「大而美」的預算法案,除了表面的財政政策,其內部的「AI禁令」條款,才是真正引爆爭議的導火線。簡單來說,如果這個法案最終通過,未來十年內,各州將無法針對AI技術的發展和應用,制定任何屬於自己的法律和規範。
目前這項預算法案已經送交參議院,但外界普遍預期,這條「AI禁令」在參院之路將會遭遇重重阻礙。民主黨已經明確表示,他們將援引 「伯德法規」(Byrd Rule) 來挑戰這項AI禁令的合憲性。伯德法規是美國參議院的一項程序規則,它禁止在預算調和程序中納入與預算無關的「外部條文」。很顯然,一條關於AI法規的「十年禁令」,與預算案本身幾乎是毫無關聯的,這也給了民主黨挑戰的合法理由。
共和黨內部也分裂?深偽技術、AI風險,各州擔憂「束手無策」!
更有趣的是,就連共和黨內部,對於這項AI禁令也並非鐵板一塊,部分參議員已經表達了他們的保留態度。
- 來自田納西州的參議員 Marsha Blackburn 就表達了擔憂,她認為這項禁令將會推翻州法中,針對 深度偽造(Deepfake) 所制定的保護藝術家權益的法規。隨著AI生成內容越來越逼真,深度偽造技術的濫用已經引起廣泛關注,許多州已經開始立法來規範這些技術,如果聯邦一刀切地禁止各州立法,那對於公民權益的保護將會出現「空白」。
- 密蘇里州共和黨參議員 Josh Hawley 也持類似看法,他認為此舉將會壓制各州應對 AI風險 的能力。畢竟,AI技術的發展速度非常快,各州可能需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和需求,靈活地制定相應的規範,以應對潛在的風險,例如 演算法歧視 或其他社會倫理問題。
這些共和黨議員的擔憂,恰好反映了許多州政府對於無法掌握自身立法權的焦慮。AI的發展日新月異,許多風險和問題都是前所未見的,如果各州無法及時制定法律來應對,很可能會造成社會亂象。
支持者與反對者:究竟是「全國統一」還是「政治讓利」?
然而,這項AI禁令也並非全無支持者。美國商會和一些自由市場智庫,例如 R Street Institute,就對這項法案表達了支持。該智庫的研究員 Adam Thierer 認為,這項禁令可以有效地避免全國出現 AI法規碎片化 的現象,為國會爭取時間來制定一套統一的 聯邦法規。
支持者的論點是,如果每個州都各自為政地制定AI法規,將會導致企業難以遵循,增加營運成本,甚至阻礙AI技術的創新和發展。因此,由聯邦政府來制定一套全國性的AI法規,可以提供更清晰的指引,促進產業發展。
然而,反對者則嚴厲批評,這根本是一場對 大型科技企業的「政治讓利」。他們認為,大型科技公司希望避免各州出台更嚴格的AI監管法規,因為這些法規可能會限制他們的技術應用,或增加合規成本。這項禁令將會導致消費者在深度偽造影像、演算法歧視等關鍵領域失去現有的州級法律保護,使得大型科技公司在AI發展上擁有更大的自由度,而消費者卻因此失去了保障。
結語
美國眾議院通過的這項預算法案,其中的AI禁令條款,無疑為美國的AI發展和立法前景,投下了一個巨大的不確定性。這不僅是一場關於AI技術本身的討論,更是一場關於聯邦與州權限、政府監管與產業發展、以及企業利益與消費者保護之間的複雜博弈。
這項法案在參議院的命運,將會牽動全球AI產業的發展,甚至可能影響其他國家在AI立法上的考量。你對這份優化後的內容有什麼想法嗎?或是希望我們再針對哪個部分進行更深入的討論?例如,這項禁令對台灣AI產業或相關供應鏈的潛在影響?或者其他國家在AI立法上有哪些值得借鑒的經驗?歡迎隨時提出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