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今天(5月26日)展現出非常友善的態度,正式宣布 同意加快與美國的貿易談判,希望能避免這場潛在的貿易衝突!這個消息一出,全球市場彷彿都鬆了一口氣,美股期貨和歐股期貨都跟著上漲,美元也出現波動。
到底是什麼原因,讓歐盟的態度出現180度大轉變?這場貿易談判的「新動力」又將如何影響全球經濟?而台灣身為全球供應鏈的一環,又能從中獲得什麼啟示?讓我們一起來深入剖析這場美歐貿易關係的最新進展!
歐盟「緊急剎車」!同意加快談判,川普延長關稅死線!
就在幾天前,川普還在公開批評歐盟「占美國便宜」、「拖延談判進程」,語氣相當強硬。沒想到,歐盟這麼快就做出了回應。歐盟委員會發言人 Paula Pinho 週一(26日)對記者明確表示:「現在談判有了新動力。」
這個「新動力」從何而來?原來是前一天,歐盟委員會主席 馮德萊恩(Ursula von der Leyen) 與川普通了電話。他們雙方在電話中達成共識:「同意加快貿易談判進程,並保持密切聯繫。」
通話結束後,川普也立即給出了善意的回應!他將原先威脅對歐盟徵收50%關稅的 「最後期限」,一口氣延長了一個多月,從原本的期限延到 7月9日,就是為了給予雙方更多談判時間。川普自己也證實了這點,他在週日表示:「我們進行了一次非常愉快的通話,我同意推遲期限。」
不只如此,歐盟貿易專員 Maros Sefcovic 週一與美國商務部盧特尼克(Howard Lutnick)會談後也表示,進行了「良好的通話」。並強調歐盟委員會「仍堅定致力於建設性和有針對性的努力高效」推動歐盟與美國達成協議,雙方會繼續保持「經常性聯繫」。
這一切跡象都顯示,美歐雙方似乎都意識到貿易戰的代價太高,正在努力尋找解決方案,暫時避免了衝突升級。
美歐談判的「難言之隱」:到底誰代表美國?歐盟抱怨,美國也有苦衷!
儘管雙方現在都同意加速談判,但這場美歐貿易談判一路走來,其實面臨過不少 障礙,雙方始終未能找到彼此都滿意的 折衷方案。
-
歐盟的抱怨: 歐盟方面一直以來都有些「委屈」,他們抱怨說,根本不清楚美國到底想要什麼,甚至不知道誰才是真正代表美國總統來進行談判的人。這其實反映了美國內部在對外貿易政策上的 「不確定性」,特別是在政府換屆或政策反覆時,確實可能讓對手感到困惑。
-
美國的苦衷: 相對地,美方也有自己的「苦衷」。他們表示,歐盟常常以 訴訟和監管措施,不公平地針對美國企業。這點,我們可以從過去一些跨國科技巨頭在歐洲面臨的反壟斷調查、高額罰款中看出端倪。美國認為,這些措施變相成為了貿易障礙。
這些「難言之隱」都說明了,儘管現在雙方願意談判,但要真正達成一個 互利互惠的長期協議,恐怕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需要雙方展現更大的誠意和彈性。
市場反應:美歐股期上漲,美元波動!「貿易戰」代價太高!
好消息一出,市場也立刻給出了正面的反應。週一,美國和歐洲的股指期貨,都跟隨亞洲股市的漲勢,呈現一片紅通通的局面。這顯示了市場對於 貿易衝突緩解 的樂觀預期。
而美元指數在跌至2023年12月以來最低水準後,也出現了波動。這可能反映了市場對美國聯準會(Fed)未來降息路徑的重新評估,以及對全球貿易前景的樂觀情緒,使得美元的避險需求暫時下降。
彭博經濟(Bloomberg Economics)計算的數據也再次提醒我們,這場「跨大西洋貿易戰」如果真的開打,代價會有多麼慘重!川普威脅徵收50%的關稅,將會直接打擊 價值高達3,210億美元的美歐商品貿易,這將導致 美國國內生產毛額(GDP)下降近0.6%,而且 物價將上漲超過0.3%。這對美國經濟和民眾來說,無疑是個沉重的打擊。歐盟當然也清楚,他們同樣會面臨巨大的經濟衝擊。
這也再次驗證了我們之前分析的觀點:貿易戰往往是「雙輸」的局面,沒有真正的贏家。這也是為什麼雙方都願意坐下來談判,尋求一個避免衝突的解決方案。
台灣的啟示:供應鏈多元化與貿易談判彈性是關鍵!
這場美歐貿易衝突的暫時緩解,對身為全球供應鏈重要一環的台灣來說,也帶來了重要的啟示。
- 供應鏈多元化: 過去美中貿易戰的經驗告訴我們,過度集中在單一市場或單一供應鏈,風險極高。這次美歐的例子再次證明,當全球貿易關係面臨不確定性時,企業加速 供應鏈多元化,將生產基地分散到不同地區,才是分散風險、提升韌性的關鍵。
- 貿易談判彈性: 歐盟這次展現出的「彈性」和「務實」,同意加速談判,也值得我們借鑒。在全球貿易局勢多變的今天,如何在維護自身利益的同時,展現出靈活的談判姿態,避免不必要的貿易衝突,將是各國政府和企業需要深思的課題。
儘管美歐貿易戰暫時得以避免,但全球經濟的複雜性,以及各國政治人物的政策變化,都讓我們不能掉以輕心。持續關注這些國際大事件的後續發展,對於我們在台股的投資佈局,絕對有莫大的幫助。
結語
歐盟同意加速與美國的貿易談判,並獲得川普延長關稅死線的回應,無疑為全球市場注入了一劑強心針。這場潛在的跨大西洋貿易戰,至少在短期內得以避免。然而,談判中存在的諸多障礙,以及未來政策變化的不確定性,仍提醒我們不能掉以輕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