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測見真章:數據揭示的「微小差異」
許多投資人直覺認為,投資的資產種類越多,風險分散效果越好,長期報酬也會更穩健。然而,過往的市場數據,卻呈現了一個可能顛覆你認知的結果。
讓我們來看一組基於過去二十多年(2001 年至 2023 年)市場數據的回測成果比較。我們將兩種具有代表性的資產配置策略進行對比:
簡單配置範例: 將資金主要配置在最具代表性的美國大型股 (佔 60%),搭配被視為風險相對較低的美國中期公債 (佔 40%)。
多元配置範例: 採納更為分散的策略,包含 30% 美國大型股、20% 全球非美國股市、10% 房地產投資信託 (REITs)、10% 全球債券、10% 美國長期公債、10% 抗通膨債券 (TIPs) 以及 10% 黃金。
回測數據如下:
配置方式 | 年化報酬率 | 最大回檔 (衡量市場下跌時的最大跌幅) | 夏普率 (風險調整後報酬,衡量每承擔一份風險能獲得多少超額報酬) |
簡單配置 | 6.43% | -27.98% | 0.57 |
多元配置 | 6.75% | -33.62% | 0.55 |
從這組跨越二十餘年的數據中,我們看到一個值得深思的事實:儘管多元配置涵蓋了多達七種不同類型的資產,而簡單配置只有兩種,但從最終的年化報酬率、市場下跌時的最大跌幅(最大回檔),乃至衡量風險效率的夏普率來看,這兩種配置策略在長期成果上的差異其實非常微小。多元配置的年化報酬率略高,但最大回檔卻略深,風險調整後的報酬(夏普率)甚至略低。
這組數據並非要斷言哪種配置「絕對更好」,而是要引導我們思考:為何表面上差異巨大的配置方式,在長期數據表現上如此接近?這挑戰了許多關於「多元化」的直觀迷思。
破解迷思:「多」不等於「好」,關鍵在於資產「相關性」
數據呈現的結果,促使我們重新檢視「多元配置一定比較好」或「簡單配置一定比較差」的觀念。事實上,資產配置的優劣,並非單純取決於你投資的資產種類數量,真正的關鍵在於你選擇的資產種類「彼此之間的相關性」是否夠低,以及你在這些相關性低的資產上「分別配置的比例」是否足夠有感。
有一種常見的「假性多元化」迷思,例如一位投資人原本將 60% 資金配置在整體股票市場,後來認為應該「多元」一些,於是將這 60% 的股票拆分成 20% 投資價值股、20% 投資股息股、20% 投資房地產投資信託 (REITs)。雖然投資的「種類」增加了,但價值股、股息股、REITs 與整體股票市場的價格走勢往往高度相關,其風險報酬特性也相似。這樣做的結果,對整體投資組合的風險分散效果提升有限,長期的總報酬和最大回檔與單純持有 60% 股票相比,差異並不會太大。這更像是一種個人投資偏好上的微調,而非真正意義上大幅改變投資組合風險特性的「資產配置」調整。
有效的多元配置,需要的是找到在不同市場環境下價格走勢差異較大(理想情況是負相關或低相關)的資產,並為它們分配足夠的比例。如果為了「多元而多元」,只是在多個相關性高的資產上分配很小的比例(例如單一資產佔總組合比例低於 5%),其對整體投資組合的風險與報酬影響往往十分有限,最終你仍需要承擔大部分由高比例資產種類所決定的風險。
超越回測的視野:多元配置應對「看不見」的特殊風險
如果從過去二十多年的回測數據看,多元配置的平均表現並未顯著超越簡單配置,那麼我們為何仍要討論多元配置的價值?這就要將視角拉到「超越歷史回測」的範疇,去理解資產配置真正的意義。
歷史數據固然重要,是我們學習和參考的寶貴經驗,但它有其固有的限制——過去發生的市場情境並不代表未來一定會完全複製,過去沒有發生的極端風險也可能在未來出現。例如,像 1970 年代那樣劇烈的通貨膨脹與央行快速升息(在 2000 年代和 2010 年代等回測區間並未出現類似程度),美元持續大幅貶值或升值,或是區域性戰爭擴大、全球性災難等「尾部風險」(Tail Risk),這些影響巨大的事件可能在統計回測的特定期間沒有佔據主導地位,因此其對組合的影響不一定會顯著體現在回測的平均績效數字中。
真正的資產配置,是幫助我們有意識地去理解各種潛在「風險」的可能性,以及不同資產在應對這些風險時各自「擅長」和「不擅長」的地方。多元資產組合中的某些元素,其主要價值並非為了提升投資組合的平均報酬,而是為了在特定、罕見但影響巨大的市場環境(如惡性通膨、法幣信用危機、極端避險情緒)下發揮「抗風險」或「保護」作用。例如,黃金在通膨高漲、貨幣貶值時常被視為價值儲存工具;抗通膨債券 (TIPs) 的本金會隨通膨率調整,能直接對沖通膨風險。這些配置可能在過去二十多年的「常態」市場中沒有顯著體現其價值,因此沒有大幅拉高回測的年化報酬率或降低最大回檔。但如果未來這些「黑天鵝」事件真的發生,這些配置可能就能發揮關鍵作用,避免整個投資組合遭受毀滅性打擊。
這也回歸到第二章提到的重點:這種保護作用的有效性,取決於你選擇的資產類型是否真正能對應到潛在風險(例如配置黃金以應對惡性通膨),以及你為其分配的比例是否足夠(如前所述,低於 5% 的單一風險對沖部位,對整體組合的影響可能有限)。
資產配置的核心:不是逃避所有風險,而是「選擇承擔」哪些風險
關於風險,資產配置的最終目標並不是要「逃避」或「規避」所有的市場風險,這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在投資的世界裡,風險是報酬的來源,同時你減少了某一種風險,往往就會在無形中暴露於另一種風險之下。
最簡單的例子,持有大量現金可以規避股票市場大跌的風險,但你同時需要承受兩大風險:一是長期通貨膨脹侵蝕現金購買力的風險;二是錯過股票市場長期複利增長機會帶來的「機會成本」風險(即放棄了潛在較高的長期報酬)。資產配置的核心,是幫助我們有意識地決定,我們希望自己的投資組合「可以承受」哪些市場波動,以及「擅長對抗」哪些特定風險類型,同時清楚地知道我們「願意承擔」哪些風險。這是一個關於風險的分配和選擇的過程。
總結:如何選擇?取決於你願意為「哪些風險」買保險
總結來說,如何決定適合自己的資產配置方式——是選擇簡單的股債組合,還是包含更多資產類別的多元配置,最終取決於我們希望自己的投資組合能夠應對哪些類型的風險,以及我們個人對不同風險的承受能力和偏好。
單純從過去二十多年的歷史數據來看,像「股六債四」這樣的簡單配置,其年化報酬和風險表現,其實並不會比本文展示的多元配置明顯「差」。而許多精心設計的多元配置,在平均績效上也不一定會比簡單配置明顯「比較好」或「比較差」。
兩者主要的差異,在於它們「選擇承擔」與「選擇對抗」的風險類型不同。選擇簡單配置,你可以預期在絕大多數市場情況下(即便是熊市),其長期績效在熬過回檔後會回到正常軌道,符合市場整體漲幅。但如果遇到某些特殊、罕見的「尾部風險」(例如惡性通膨、金融體系崩潰、大規模戰爭),簡單配置的保護性可能有限,你可能需要承受較大的回檔。而如果選擇多元配置,也不要抱持它一定會比簡單配置「賺更多」的預期,歷史數據並不支持這一點。但當遇到某些特定風險時,組合中相關性較低、為對應特定風險而配置的資產(如黃金應對惡性通膨或避險需求、抗通膨債券應對通膨),可能就能發揮其設計的功能,提供一定程度的保護或穩定作用,避免整個投資組合所有資產同時表現很差,發揮其「保險」功能。
資產配置,從來都不是一味地迴避所有風險,這既不可能也非最佳策略。它是在風險與報酬之間取得平衡,並有意識地分配思考「選擇承擔」哪些風險。最終,我們會得到的是自己在清晰認知並選擇了承擔某些風險之下,應得的風險與報酬。適合自己的配置方式,就是那個讓你夜裡安穩入睡,並且能夠堅持長期執行下去的策略,無論它是簡單還是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