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曾經歷過那個年代,你可能還記得當時市場的恐慌氣氛,看到股價暴跌、銀行倒閉的新聞不斷傳來。如果你是金融新鮮人或年輕投資人,了解這場金融海嘯,絕對是你建立風險意識和投資知識的必修課!
這篇文章,我們就要帶你完整回顧2008金融海嘯的發生原因、驚心動魄的過程、造成的深遠影響,看看在風暴中誰逆勢賺錢,以及最重要的——我們可以從這次危機中學到什麼寶貴的教訓!準備好,我們一起潛入歷史的深處,去探索這場改變世界的金融大災難吧!
金融海嘯的風暴起源:層層堆疊的風險引爆點
2008金融海嘯的元凶,被普遍指向「次級房屋貸款(Subprime Mortgage)」。但它並非單一因素,而是在多個金融創新、市場氛圍、監管失靈等複雜原因層層交織下,最終引爆的風險總和。
元凶:次級房屋貸款(Subprime Mortgage)
什麼是次級房屋貸款?簡單說,就是銀行或貸款機構借錢給那些信用評等普遍低於平均水準、還款能力較差的借款人,讓他們也能買房。相較於借款人有良好工作收入、資產抵押、信用紀錄的「優級房屋貸款(Prime Mortgages)」,次級房貸的借款人違約風險本來就更高。通常為了彌補風險,次級房貸會收取更高的貸款利率。在金融海嘯爆發時,光是美國就有超過266萬套房貸違約,屋主繳不起錢。
那為什麼這些原本風險較高的次級房貸,會引發如此大的金融危機呢?這就不得不提到當時金融市場的幾個重要趨勢和問題了:
- 原因一:金融資產證券化的瘋狂擴張與層層包裝
「金融資產證券化」是這場危機中一個非常核心的概念。這個概念早在1970年代就出現了。當時美國政府全國抵押貸款協會(Ginnie Mae,俗稱吉利美)發行了第一批不動產抵押貸款證券(Mortgage Backed Security, 簡稱MBS)。
MBS 的運作方式是:銀行或金融機構把手中的大量房貸債權打包集合起來,形成一個「資產池」,然後以這個「資產池」未來產生的現金流(也就是房貸借款人每月償還的本金和利息)為擔保,發行新的債券——也就是MBS。這些MBS 債券再賣給投資銀行或其他投資人。
對買了MBS的投資人來說,他們等於間接變成了許多房貸借款人的債權人,定期收取房貸還款的現金流。對銀行而言,出售MBS有巨大好處:可以快速回收資金,增加資本流動性;把原本在自己資產負債表上的房貸風險轉嫁給MBS的買家;同時還能賺取證券化和銷售的費用!簡單說,有了MBS,金融機構可以從原本賺利差、承擔違約風險的「貸款者」,搖身一變成為只賺取中間費用或利率價差、幾乎完全轉嫁風險的「中間商」,而且生意規模可以因為風險移轉而無限擴大!
當時美國有兩家著名的政府支持的抵押貸款公司——「房利美(Fannie Mae)」及「房地美(Freddie Mac)」(合稱「兩房」),它們在政府的支持下,扮演了巨大的MBS發行和購買角色,讓不動產債務得以證券化,大幅提高了市場的資金流動性。
金融資產證券化在1980、1990年代越來越流行,不再限於房貸,連信貸、車貸、學生貸款等各種債權都可以被證券化。
但故事還沒結束,金融工程師們進一步把這些已經證券化的債券(主要是MBS)再打包在一起,按照不同的風險和收益層級(Tranches),發行出更複雜的金融商品——「擔保債務憑證(Collateralized Debt Obligation, 簡稱CDO)」。MBS是以房貸為擔保的債券,而CDO則是以一堆MBS或其他證券為擔保的債券。它的抵押品內容可能非常多元,不僅是MBS,還可能包含各種證券化後的貸款,甚至把其他的CDO再包進去作為擔保品!
由於CDO這種金融商品經過層層包裝,底層的風險來源和現金流結構極其複雜,連金融專業人士都難以完全理解。然而,在房市泡沫破裂之前的那個年代,CDO卻是非常暢銷的商品,因為它們看起來能提供不錯的收益,而且發行商聲稱風險已被分散。
- 原因二:信用評級機制的失靈與造假
在債券的發行和銷售過程中,信用評等機構(Credit Rating Agency)扮演著關鍵角色。像穆迪(Moody’s)、標準普爾(S&P)、惠譽(Fitch)等知名的信評機構,理論上應該獨立、客觀地評估債券的信用風險,給出評級(從最安全的AAA到垃圾級別),幫助投資人降低資訊不對稱,判斷是否值得投資。
然而,在金融海嘯發生前的那個年代,這些信評機構的機制卻嚴重失靈!它們收取了債券發行者(如投資銀行)的高額費用後,竟然將大量體質有問題、底層充斥著次級房貸的MBS和CDO,評為投資級別,甚至是像美國國債一樣安全的AAA等級!這種虛假的評級嚴重誤導了投資人,讓許多原本對風險不夠了解的投資人或機構,放心地購買了這些隱藏風險的商品,為之後的悲劇埋下了伏筆。
次貸危機後,穆迪和標準普爾等信評機構都受到了美國當局的控告,指控他們誇大了次貸證券的評級。最終,穆迪同意罰款8.64億美元與司法部及21個州達成協議;標準普爾也支付了15億美元的和解金。這顯示他們的造假行為確實存在,並且對危機的發生負有重要責任。
- 原因三:對房地產市場的過度樂觀與房價泡沫
這場危機的溫床,是1990年代後期到2000年代中期美國房市持續的樂觀氛圍與不斷膨脹的泡沫。當時幾乎所有人都相信房價只會漲,不會跌!這種單邊上漲的預期,驅使越來越多人,包括那些信用不佳、還款能力堪憂的人,都想透過貸款買房,希望能搭上房價上漲的列車,賺取資本利得。
2000年網路泡沫破裂後,加上911恐怖攻擊事件的衝擊,美國聯準會(Fed)為了救市,大幅採取寬鬆的貨幣政策,將聯邦基金利率從2000年5月的6.5%一路降息,到2003年6月降到了歷史低點1%!這個極低利率的環境,讓借錢成本變得非常低廉,進一步刺激了房市的貸款需求,並推升了房價的螺旋式上漲。
房價的持續推升,加上多年房市只漲不跌的樂觀氛圍,讓風險被嚴重低估,人們敢於借更多錢去買房,也為後來大量不良房貸的出現埋下了伏筆。
- 原因四:貸款審核政策的極度寬鬆
在房市樂觀和證券化模式(銀行能把風險轉嫁)的雙重驅動下,當時貸款機構的貸款審核條件變得極度寬鬆!以往貸款會受到政府對頭期款、利率、還款年限等規定的限制,借款人的信用紀錄也是關鍵。信用不佳的人可能根本無法貸款,或者需要支付昂貴的利率。
然而,在2008年以前的那幾年,許多貸款機構為了發放更多貸款(以便證券化後出售賺取費用),幾乎是來者不拒!有些貸款機構甚至連貸款申請人的身份和收入都不去仔細檢查!這導致大量信用紀錄不佳**,甚至根本沒有信用紀錄的人都能輕鬆借錢買房**。這種不負責任的寬鬆貸款政策,讓次級房貸的規模像滾雪球一樣擴大,泡沫越吹越大,最終導致了泡沫破滅時的大規模違約。
泡沫破滅與危機引爆:骨牌效應如何產生?
當風險不斷累積、泡沫越吹越大時,總會有個引爆點讓它破裂。2008金融海嘯的引爆點,是美國聯準會從降息轉向升息,以及隨之而來的房價下跌。
引爆點:聯準會升息與房價下跌
美國聯準會在維持低利率多年後,從2004年6月開始進入升息循環,逐步將聯邦基金利率從1%調高,到2006年已經升到了5.25%。這對於那些貸款時選擇浮動利率的次級房貸借款人來說,每月還款金額大幅增加,繳款壓力瞬間飆升!
同時,由於房市過熱導致供給開始大於需求,加上利率上升讓買房成本變高,美國房價終於從2006年4月的高峰開始急速崩跌,扭轉了多年只漲不跌的預期。
- 債務違約浪潮與惡性循環
房價下跌,讓許多借款人面臨一個困境:他們貸款的金額甚至比房子現在的市場價值還要高(資產變成了「負資產」)。加上利率上升導致繳款困難,許多原本付款能力不佳的次級房貸借款人開始無力償還房貸,引發大規模的債務違約!甚至有些借款人因為房價下跌幅度太大,乾脆選擇不繳貸款,讓房子被法拍。
房價下跌也導致相關的建築、房地產等產業開始萎縮,連帶影響許多人的收入減少甚至失業,造成各行各業的惡性循環。越來越多人無力償還各種貸款,讓債務違約的問題從房貸擴散開來。
由於民眾繳不出貸款或選擇不繳貸款,那些持有大量次級抵押貸款的公司因為底層資產大量違約,面臨嚴重的財務危機,紛紛申請破產!
- 金融業的巨大損傷:從投資銀行到商業銀行,無一倖免
金融業在這場風暴中受損尤其嚴重,原因在於金融機構普遍採用高槓桿的經營模式。它們運用很少的自有資本,去操作大筆的資金。這種模式在市場好的時候可以放大獲利,但一旦市場反轉,少部分的資產變成壞帳,就可能迅速侵蝕自有資本,出現資不抵債的風險。
當時許多銀行和投資銀行的資產中,持有大量的MBS及CDO。當這些證券底層的房貸開始大規模違約時,這些MBS和CDO的價值一落千丈,從原本認為是安全的優質資產,瞬間變成了巨大的壞帳。這導致持有這些資產的金融機構出現嚴重的現金流不足。
市場的恐慌情緒蔓延,人們對銀行的信心動搖,開始到銀行瘋狂提領現金(稱為銀行擠兌)。銀行因為大量資產變成壞帳而缺乏現金,無法應付提款需求,最終相繼倒閉,產生可怕的連鎖效應!
- 風暴中心的兩房:
美國兩家最重要的抵押貸款機構——房利美(Fannie Mae)和房地美(Freddie Mac),因為是MBS市場的主要推動者,直接處於風暴的中心。他們的股價在危機中暴跌超過99%!最終在2008年9月被美國政府接管,避免了債務違約影響擴大。其中房地美在2011年最低價時,股價一度只剩下2008年以前最高價時的0.3%!資產幾乎歸零!
- 知名倒閉/被拯救機構:
這場金融海嘯導致多家全球知名的金融機構倒下或被政府拯救:
- 貝爾斯登(Bear Stearns): 這家成立於1923年、曾是全美國第五大投資銀行,在2008年淪為危機的早期受害者。它的避險基金持有大量CDO和CDS投資組合。當房市低迷、房貸大量違約時,CDO的價值大幅減損。由於基金採取高度槓桿策略,損失被放大。在市場對貝爾斯登信心崩潰,短期融資來源枯竭後,聯準會緊急出手,貸款給摩根大通(JPMorgan)以一分錢(每股1美元)收購貝爾斯登,並為其注資290億美元,以免其破產引發更大連鎖效應。
- 雷曼兄弟(Lehman Brothers): 這家擁有百年歷史、曾是全球第四大投資銀行的機構,是這場風暴中最具標誌性的倒閉案例。在危機爆發前夕(2007年),雷曼兄弟帳上累積的MBS部位是全市場最多的,擁有高達850億美元MBS相關的CDO投資組合,這金額遠高於它的股東權益!同時它也承擔了大量CDS的違約風險。當市場崩潰,MBS/CDO價值暴跌時,雷曼兄弟再也無法承受巨大的虧損和流動性壓力,在2008年9月15日聲請破產,成為金融海嘯的最高潮。
- 除了貝爾斯登和雷曼兄弟,還有許多知名金融機構受到重創。例如美林證券(Merrill Lynch)在危機中瀕臨倒閉,最後被美國銀行(Bank of America)收購。花旗銀行(Citigroup)也面臨嚴重虧損,接受了美國政府的注資拯救。許多金融機構在當時都面臨倒閉或被收購的命運。
金融海嘯大事紀:時間軸回顧
透過時間軸,我們可以更清楚地看見這場金融海嘯是如何一步步演變擴大的:
- 2004/06: 美國聯準會開始進入升息循環。
- 2006年初: 美國房價開始下跌,聯邦基金利率升至5.25%,部分民眾開始還不起房貸。
- 2007/04: 幾家次級抵押貸款公司因資產大量違約,申請破產。
- 2007/08: 風險蔓延,全球銀行間資金凍結,出現嚴重的流動性危機。
- 2007年底: 美國第二大次級房貸公司新世紀金融公司宣布破產。聯準會和其他國家央行開始向全球信貸市場注入資金。
- 2008/01: 聯準會為救市,大幅降息3碼,是1980年以來降息幅度最大的一次。
- 2008/03: 投資銀行貝爾斯登倒閉,在聯準會協助下被摩根大通以低價收購。
- 2008/09: 雷曼兄弟聲請破產,引爆金融海嘯最高潮!房利美及房地美被美國政府接管,美林證券被美國銀行收購。一連串的金融機構瀕臨倒閉,造成全球信貸市場萎縮。
- 2009/02: 美國失業率攀升至8.1%,為26年來新高。
- 2009/03: 美國股市觸底,最大跌幅達56%。之後進入了史上最長的牛市。
金融海嘯造成的毀滅性影響:股市、房市、全球經濟全面重創
這場金融海嘯的影響,遠遠超出了金融業本身,對全球經濟各個層面都造成了毀滅性的衝擊。
股市:全球股災無一倖免
金融海嘯引發了全球範圍的股災。股市從2007年第四季次貸公司破產、銀行間出現流動性危機後開始下跌。在2008年雷曼兄弟破產後,市場恐慌情緒達到頂點,美國S&P 500指數在一個月內暴跌了23%!
這場股災持續了長達1年5個月,從2007年10月的高點,一路下跌到2009年3月的低點,最大跌幅高達56%!除了美國股市,全球各大國家的股市都受到重挫,主要國家股市幾乎都腰斬(下跌超過一半)!其中跌幅最大的是俄羅斯,因受到國際油價下跌及金融海嘯雙重打擊,股市跌幅超過70%。
房市:價格崩跌與法拍潮
美國房價在1991年後一路上漲,到2006年達到高峰。然而,在聯準會升息導致貸款成本上升,以及房屋供給過多等因素影響下,房價從2006年4月開始急速崩跌。許多付款能力不佳的次級房貸借款人因繳不出貸款或房價下跌選擇不繳,導致房貸違約率飆升。
截至2006年底,美國家庭拖欠的房貸呆帳金額高達9兆9千億美元!到2007年,有130萬棟房屋被法拍。房價的崩跌不僅讓許多家庭資產嚴重縮水,也直接衝擊了銀行的資產價值。
全球經濟:深度衰退與失業率飆升
2008年的次貸風暴引發的金融危機,透過金融體系和貿易管道迅速波及全球。多家大型金融機構財務危機或倒閉,導致金融流動性嚴重出問題,全球經濟活動大幅放緩。
美國方面,自金融危機爆發後,失業率節節攀升,至2009年2月已高達8.1%,為26年以來新高!美國2009年的經濟成長率也呈現負值,為-2.6%。
除了美國,全球各國家,不論是已開發國家或開發中國家,從2008年起經濟都呈現大幅衰退。2009年全球的平均GDP成長率為負值!這種全球經濟衰退的狀況,直到各國政府與央行採取積極的救援措施後,才在2010年開始好轉。
在金融海嘯中逆勢賺大錢的「先知」們!
雖然金融海嘯讓大多數人的資產大幅縮水,但總有一些人,憑藉對市場的敏銳洞察和獨特的投資策略,在這波危機中逆勢賺到錢,甚至賺大錢!
- 股神巴菲特(Warren Buffett):
巴菲特在危機中的行動,再次印證了他「在別人恐懼時貪婪」的投資哲學。在2008年9月,全球股市一片低迷,金融機構岌岌可危之際,巴菲特以極優惠的價格,向急需資金的投資銀行高盛投入50億美元。這筆投資在隔年就幫股神賺進30億美元!除了高盛,巴菲特當時共以約250億美元投資了6家企業,包括奇異等,在5年內獲利高達100億美元!雖然波克夏的淨值在2008年也隨市場下跌,但巴菲特危機時期的戰略投資,為波克夏帶來了豐厚的回報。他證明了在熊市中尋找投資機會的可能性。
- 賺錢之神 約翰·普爾遜(John Paulson):
約翰·普爾遜是一位對金融市場風險嗅覺極其敏銳的避險基金經理人。早在2006年美國房市還一片繁榮,大多數人樂觀時,普爾遜就通過深入研究,計算出房市存在泡沫,而且次級房貸將是潛在風險點。
他的策略非常大膽:一邊做空(Short Selling)他認為風險高、價值被高估的CDO,另一邊則大量收購相對便宜的CDS(信用違約互換 Credit Default Swap)——這是一種對債券違約進行保險的金融商品。CDS的價值會隨著其擔保的債券(這裡主要是CDO底層的MBS)風險越高(違約越多)而上漲。
最終,市場證明了普爾遜的推估是正確的!次貸危機爆發,房貸大量違約,CDO價值暴跌,他做空的部位獲利豐厚;而CDS的價值則暴漲,他收購的部位獲利驚人!在2007年危機初顯時,普爾遜的兩支基金分別上漲了590%及350%,讓他登上2007年最賺錢的基金經理人寶座,被稱為「賺錢之神」!
- 《大賣空》主角原型 麥可·貝瑞(Michael Burry):
麥可·貝瑞的故事因為電影《大賣空》(The Big Short)而廣為人知。他是避險基金 Scion Capital 的經理人,最知名的一役就是他比大多數人更早就預測到次級房貸會有大規模違約。
他不顧眾人反對和質疑,投入6億美元,主要通過做空次貸相關的CDS來押注這場危機。在2007年危機初顯時,他的投資已經取得了巨大成功,替投資者賺了7.5億美元,成為少數能在金融海嘯中獲利的投資人。從2000年11月到2008年6月這段市場動盪期間,麥可·貝瑞管理的基金累積創造了489.34%的報酬率,而同期的S&P500指數總報酬率還不到3%!
當然,他的成功並非易事。他必須承受在房市繼續上漲、危機尚未引爆時,其做空部位出現的帳面損失,同時還要應對那些因為恐慌而想從基金贖回資金的投資人壓力。他堅持閉鎖基金,度過了最艱難的時期,最終才換來後來的輝煌成績。這也告訴我們,有時逆勢投資需要非凡的勇氣、判斷力和堅持。
各國政府與央行的救援行動:穩定金融與振興經濟
金融海嘯是一場全球性的危機,單一國家的努力無法解決。面對金融機構倒閉潮、信貸市場凍結、經濟快速衰退的嚴峻局面,全球各國政府和央行都採取了積極且前所未有的應對措施,以穩定金融體系、恢復市場信心並振興經濟。
美國的應對:
- 調降利率: 聯準會迅速且大幅地調降聯邦基金利率,從2007年7月的5.25%開始,一路降息,到2008年12月已經降到了接近零的0~0.25%區間,以降低借款成本,刺激經濟。
- 接管兩房: 為避免房利美及房地美破產影響擴大,美國政府於2008年9月緊急接管了這兩家機構,並分別注資1,000億美元。
- 龐大紓困計畫: 2008年10月,美國政府宣布了一項規模高達8,500億美元的紓困計畫,其中7,000億美元用於金融業紓困,1,500億美元用於中產階級與企業減稅方案。
- 拯救個別機構: 為避免系統性風險,聯準會協助摩根大通收購貝爾斯登,並為其注資。同時,也向瀕臨破產的保險巨頭AIG提供1,500億美元的貸款援助,並為花旗銀行注資450億美元。
- 量化寬鬆(QE)印鈔: 這是聯準會採取的非傳統但影響深遠的貨幣政策。從2008年11月開始,聯準會啟動了首波量化寬鬆(QE1),通過大量印鈔,從市場上購買公債等債券,並購入銀行品質較差的MBS,注入資金、改善銀行資產負債表,恢復市場流動性。整個QE1聯準會共灑出了1.75兆美元!這些積極的措施最終成功緩解了這場危機,避免美國經濟陷入長期衰退。
歐洲的應對:
- 歐洲各國政府也紛紛對其金融機構注資,甚至採取國有化措施。例如英國提供了5,000億英鎊援助銀行,並接管了英國皇家蘇格蘭銀行、駿懋銀行及HBOS三大銀行。冰島因危機瀕臨破產,前三大銀行在政府提供緊急貸款後被接管。歐盟在2008年10月也宣布一套聯合紓困計畫,主要是為擔保銀行放款並以入股方式對銀行進行注資等。在利率方面,歐洲央行(ECB)在2008年12月宣布大幅降息,將再融資利率從3.25%降至2.5%,是歐洲央行成立以來降息幅度最大的一次。
亞洲的應對:
- 亞洲國家也吸取了金融危機的教訓,加強區域合作。2008年10月,中國、南韓、日本和東南亞國協十國領袖達成協議,由中日韓出資80%,其餘10國出資20%,成立一個800億美元的準備金,提供亞洲國家融資,以預防區域性金融危機的再次發生。在利率方面,中國自2008年9月起,連續降息5次,幅度達2.16%。日本央行(BoJ)也於同年12月將利率調降至0.1%。
從 2008 金融海嘯中,我們能學到什麼?寶貴的風險管理課!
回顧2008年這場金融危機,其起因包括聯準會低利率催生房市泡沫、貸款審核條件過於寬鬆、對房市過度樂觀、金融衍生性工具(MBS、CDO)的氾濫、評級機構的虛假性、以及最重要的金融監管不足等。
從這次危機中,我們能學到什麼?這些教訓對於我們現在及未來的投資和風險管理,都至關重要:
- 金融監管的重要性: 2008年金融危機最根本的原因之一,就是對金融機構的監管不足。銀行可以自由地發行複雜且高風險的金融商品(如CDO),並將風險轉嫁,監管機構未能及時識別和限制這種風險累積的過程。金融海嘯後,全球各國政府都積極強化了金融監管措施(例如《多德-法蘭克法案》),希望能降低未來類似危機發生的機率。這提醒我們,健康的金融市場離不開有效的監管。
- 破除「房價只漲不跌」的迷思: 房價只會漲、不會跌是一個長期存在的迷思,但金融海嘯這場危機,用血淋淋的例子打破了它!美國房價在一年多內暴跌了30%以上,證明房價是有可能大幅下跌的!而且房地產在下跌時,變現非常不容易。因此,如果你的資產過度集中在房地產上,必須將最糟的情況(例如房價大幅下跌且難以出售)考慮進去,做好風險分散。
- 為股市崩盤做好準備: 金融海嘯時,美股S&P 500指數在一年多內就跌了超過50%以上!當時許多投資人因為無法承受資產巨額縮水,選擇在最低點時恐慌出場,實現虧損。然而,如果回頭看,熬過那段熊市後,美股迎來了史上最長的牛市!股票投資人必須認知到,股災在過去發生過很多次,未來也可能會再發生。如何做好資產配置(例如分散投資、持有部分避險資產或現金),讓自己在股災來臨時也能坦然應對、不被恐慌情緒左右,甚至能在低點尋找機會,是至關重要的一課。
- 觀察與學習風險「先知」的思維: 回顧巴菲特、約翰·普爾遜、麥可·貝瑞等人在危機中的應對方式,包括他們如何提前觀察到風險的跡象(例如次級房貸問題、市場泡沫),以及後續如何採取逆勢行動(做空、購買CDS、逢低買入),這些思維模式和風險意識都非常值得我們學習。同時,我們也可以從那些倒閉的金融機構中觀察到他們失敗的原因,例如過度使用高槓桿,以及忽略小機率事件可能帶來的巨大傷害(「黑天鵝」事件)。從中反思,自己的投資組合應該如何規劃,才能避免犯下類似的錯誤。
結論:不了解的金融商品不要碰,風險意識永遠是第一課!
2008金融海嘯是一場由複雜的金融商品、失靈的監管、非理性的市場行為(過度樂觀與恐慌)共同引發的巨大危機。它深刻地影響了全球經濟和金融體系,並給我們留下了許多寶貴的教訓。
從這場危機中,我們必須學會:永遠不要碰自己不了解的金融商品,尤其是複雜的衍生性金融商品(如TRF的血淚史就是另一個例子!);風險意識永遠應該擺在追求獲利之前;金融監管對於維護市場穩定至關重要;房價並非只漲不跌;以及要為股市崩盤等市場波動做好應對準備。
回顧金融海嘯的歷史,並非只是為了了解過去發生了什麼,更重要的是從中學習經驗,提升自己的金融素養和風險管理能力,以便在未來市場的起伏中,更能保護自己的資產,並做出更明智的投資決策。這場危機,是金融史上最深刻的一課。